军迷圈

靠勤劳去掌握经济命脉:东南亚华人航海时代生存秘诀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冷兵器研究所

西方殖民者征服东南亚是一个由点到面、以海制陆的漫长过程(中南半岛上的越南和缅甸就比南洋岛国征服的晚的多),在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战略中华人力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西方殖民者尽管大多有近乎偏执的送死精神,但他们最难以克服的问题就是人口太少,就算他们都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殖民精英也难以完成东南亚的殖民大业。更何况他们中间“打工是万万不能的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货色也很多,葡萄牙的高官们忙着贪污、佣兵们忙着找下家(中南半岛的缅甸、越南、暹罗军队中都有大量的西方佣兵、冒险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职员更忙着走私(职员们的平均工资是每月7两银子左右,要过得好只能自己跑单帮干走私),工匠和技术人才甚至专门给他们赚钱的人才都奇缺。在这种前提下华人就从东南亚各个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了殖民者最看中的经济臣民。


这种模式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最熟悉,他们虽然在老家烧烤犹太人等异教徒十分热情,国王和顶级的大贵族中还是保全了不少犹太商人、财务专家的性命。更何况在葡萄牙人攻占马六甲的过程中华人还有不小的功勋,1509年9月11日到达马六甲,就有三艘旅居东南亚的中国商船主动和葡萄牙人联系,和印度商人争抢着提供情报。在葡萄牙人攻城时,中国商人还使用小船帮助葡萄牙人登陆。另外中国商人还不是节操最低的商人群体,爪哇商人就积极帮助葡萄牙人追杀了当地苏丹。


但中国商人是战后最受优待的商人,在此战中中国商人的船只全部得以幸免,爪哇人等东南亚商人的船只统统被葡萄牙人当成异教徒击沉。中国商人得以幸存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善于见风使舵(葡萄牙人进入马六甲等地就是靠当地水手领航),而是东南亚的中国人群体(包含混血)拥有东南亚最好的造船、金属加工行业技术、火器修补能力(尽管当时的中东也向东南亚大量出口火炮,东南亚人对火器的传承一清二楚)。中国人可以为葡萄亚人提供战船和火器修补等服务,甚至中国人提供的中式帆船也成了葡萄牙人航运的有力补充。


南洋海盗地区的土著把树木看成是固定资产,他们所有的建筑都是木制,当地城市甚至是在中国人的要求下才建造的木制栅栏(中国宝船到彼,则立排栅,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小城……”)。在南洋的港口城市中只有华人愿意自己烧砖建房子,对石制建筑有相当的基础,因此西方殖民者普遍采取招收华人的方式替自己建造城市和防御工事。


在马尼拉、巴达维亚华人成了西方殖民者最好的建筑工,此外华人还能提供和中国交易的渠道,能从中国弄到各种物资。因此西方殖民者采取了重用华人,摧毁旧有中东、印度商人、土著(当时的土著商人贸易也很不小)贸易网络的政策,让华人独占了东南亚的经济,但同时还把部分土著当成了炮灰,让华人和当地人结下了解不开的仇怨。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