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没有比德国人总结敦刻尔克更理性了 不可否认的大转折

军迷圈

关注

文|战略观察家

夺取敦刻尔克

5月27日凌晨,从格拉夫林至卡尔万的德军部队(A集团军群)终于再次进攻,向东北方向运动。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直至中午,这些部队仅在杜埃地区取得了缓慢进展,但在贝顿附近前进得较快。在巴耶尔与海滨之间似乎进展更快。”第六集团军在伊普雷方向上显然也取得了进展。敌军的抵抗正在逐步瓦解,不过这是个缓慢的过程。不应忘记敌军有4个集团军被包围在佛兰德地区内,他们已弹尽粮绝,但除了坚持战斗别无他法,尽管这显然也长久不了。

可以肯定,5月27日的战斗十分清楚地表明,英军力图尽可能长时间地坚守每一处阵地。一切都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其东、西翼侧的完整,以便使部队能大规模地沿里尔—阿尔芒蒂埃尔—巴耶尔—贝尔格公路向加来海峡沿岸港口撤退,并从那里乘船离开。 

第四集团军在当天傍晚向A集团军群所作的战况报告中说,已抵达梅维尔—埃克—卡塞尔—韦斯特莱德林格姆—博勒泽尔—格拉夫林一线的冯·克莱斯特集群,与正在利用德军旧野战工事、并得到配置在阿兹布鲁克和卡塞尔以东山坡上的炮兵支援进行顽强抵抗的优势敌军发生了接触。凑巧,那里的地形条件又不允许充分使用装甲部队。

在实施进攻的各军27日所作的战争日志中,特别是在装甲军这一天的战争日志中,都记录下由于各装甲师两天内被迫休息,作战行动正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进攻部队试图渡过现在有敌军顽强防守的拉巴塞运河,遭到了严重伤亡。与此同时,敌人正在加紧部队登船工作,将他们运回英国。这天下午晚些时候,第四集团军司令部要求A集团军群派遣第二航空队轰炸奥斯坦德和加来海峡沿岸其他港口,阻止敌军继续撤退。A集团军群的作战处长布卢门特里特上校答复说,戈林元帅已经命令德国空军攻击敦刻尔克,阻止敌军继续撤退。 

第四集团军参谋长布伦内克将军曾对仍由敌军占领着的加来海峡沿岸港口的情景作了如下描述:“大型舰船迅速驶靠码头,跳板一搭上岸,人们就蜂拥而上。所有的物资和装备都丢光了。”他毫不掩饰地对A集团军群的作战处长说,但愿我们不会再与这些一旦得到休整并再次充分装备的军队交战。几小时后,布伦内克将军又报告说,敌人的撤退仍在加速进行,并再次提议尽一切可能阻止或至少干扰敌人的撤退行动,比如可以使用低弹道武器。午夜过后不久,第四集团军司令向冯·克莱斯特将军报告,用来炮击敦刻尔克的炮兵部队将于22时到达。它正在加速前进。在此期间,敌军已在索姆河战线发起了一两次反冲击,以减轻德军对现已进入高潮的“发电机”作战行动的压力。

5月27日,B集团军群成功地突贯了敌军在蒂尔特以南的防御阵地,从而破坏了在那里作战的比利时部队的完整性。这是对比军的最后一击。它导致比利时陆军投降(降书于5月28日10时签署)。然而,德军从西面和东面的进攻仍只取得了十分缓慢的进展。对敦刻尔克的包围圈只是在逐步缩小,但还不足以制止敌军继续撤走部队,敌军正在使用地面、海上和空中的一切力量来支援这一后撤行动。事实上,直至6月4日9时40分,第十八集团军的第十军才报告说,经过9天的艰苦作战已经夺取了这个港口。冯·包克将军和哈尔德将军都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已经夺取了此城和海滨!”——只是还必须遗憾地补充一句:“英国和法国部队都走了。”

问题显然是,为什么德军没能更迅速地夺取这个目标?下述种种考虑也许有助于提供一个答案。首先,在德国装甲部队停止进攻期间,盟军充分利用了这个喘息时机,从中取得了各种可能的好处。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盟军在这段宝贵时间里巩固了他们在西部、特别是在东部的防御阵地。在加来海峡沿岸战线,这段喘息时间足以使盟军重新组织兵力和建立一条有效的防线。顺便提一句,英国人很明白他们在东部的阵地十分重要,因为他们必须随时准备应付比利时陆军瓦解的情况。

可以肯定,当戈特勋爵将他一直留作预备队的两个师(第五师和第五十师)投入伊普雷以南作战,以支援他与比军连接的战线时,他确实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这样做,他才使盟军的大多数部队有可能通过一条狭窄的走廊撤退到敦刻尔克港。而且,还必须强调,盟军部队作战很英勇,他们确实继承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给德军留下深刻印象的传统。另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是盟军勇敢地保卫了布洛涅和加来。这迟滞了德国第十九军对敦刻尔克的进攻好几个小时,而这几个小时是很关键的。

但归根结蒂,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德军自己犯了一些错误,这些错误造成了最后的结局。首先,德军错误地将佛兰德地区看作是一个次要的战场,过早地转移了进攻重点。事实上,德军很晚才认识到佛兰德地区的战略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几乎到最后德军才弄清这个地区内到底有多少敌军。德军当时估计只有大约10万人。5月27日以后,德军较高级的司令部都越来越将注意力放在下一步作战计划的各项任务上,因而没有多少时间来考虑敦刻尔克。 

总之,伦斯德在战后(谈到敦刻尔克时)强调的作战原则,“先结束一个作战行动,然后再开始考虑下一作战行动”,在当时未曾得到充分的重视。结果,德军没有以足够的力量和决心来实施佛兰德之战。 

而且,在向加来海峡沿岸实施突贯后,将第四集团军置于B集团军群指挥之下也许更切合实际一些。而这正是勃劳希契所希望、却为希特勒所反对的。如果那样部署,A集团军群就可以守在索姆河一线可攻可退,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将注意力转向南面,并且有71个师显然过于疲劳。如果所有对佛兰德地区作战的部队都由冯·包克将军指挥,那么德军夺取敦刻尔克城和港口也许会更快、更容易。要是真这样做,还可能避免因两个集团军群挤在一个狭窄的通道中前进而造成的某些混乱。

而且,德军没有使用上加强的一翼(冯·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实施外线包围来首先从北面封住包围圈——敦刻尔克就紧挨着这个开着的网口,却逐步从南面(里尔附近)调动部队,这肯定也是一个错误。另一方面,德军最初的那股锐气可能已有所减弱。在经过不间断的激烈战斗和强行军之后,他们开始感到有必要进行休整。他们过早地将注意力放在下一步要完成的重大任务上,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专心致志实施敦刻尔克的作战行动,各有关单位也不愿将所有兵力兵器都投入战斗。尤其是第十六军和第十九军更是如此。在战斗进入高潮之前,机动部队早已抽调。最后,德国武装部队的统帅们都过高地估计了德国空军的能力和效力。德国空军部队威力的限度第一次明显地暴露出来,他们“战无不胜”的神话也破产了。

德国军事统帅们犯下的错误——肯定不止是那著名的“停止前进”的命令——正如我们所概述的,连同盟军所进行的顽强战斗,才是德军“黄色”作战方案为什么没有达到战术目标的真正原因。英国远征军的大多数部队虽然丢弃了装备,但都能安然无恙地返回在不列颠群岛的基地;而德国陆军却由于没能赢得一场歼灭战,只得以一次“平常的胜利”来安慰自己。

然而,如果德国所取得的胜利是一场“全胜”,则英国可能就会准备签署和约,而德国没有取得这样的胜利,因而也就失去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过,说这几乎已经到了胜利在握而又丢失的程度,那也未免言过其实。事实上,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即使德国陆军在佛兰德打赢了一场歼灭战,丘吉尔政府仍会全力战斗下去。因此,我们决不能把敦刻尔克之战过分戏剧化,或者夸大其对尔后战争进程的影响。 

对于德国军事当局来说,敦刻尔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希特勒深信,通过敦刻尔克之战,他已经向全世界显示了他“在军事上战无不胜”。难道他不是根据自己的设想已经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赢得了胜利吗?这次战役还使他更加相信自己的军事才能,同时纳粹党的宣传机器也在大吹大擂,毫无顾忌地竟把这一个别事例夸张为战无不胜的神话。这就是希特勒军事狂妄症的根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理因素对德国的战争指导产生了越来越恶劣的影响。而且,正是在敦刻尔克战役中,希特勒首次强迫陆军总部接受他自己的军事观点,而在关键时刻将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权直接交给一个与他意见相同的下属司令部,无论如何,这是导致后来在德国的军事指挥中造成严重混乱的重要一步。传统的指挥体系终于逐渐解体;实际负责指挥作战的军事机构(陆军总部)不仅遭到破坏和压制,最后甚至完全被取消——这给德国带来了十分可怕的后果。

节选自《二战的决定性战役(德国观点)》,[德] 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斯等著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