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的典范 德军“黄鼠狼I”自行反坦克炮

hawk26讲武堂
文|hawk26讲武堂

黄鼠狼I(德文:Marder I),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纳粹德国所开发的自行反坦克炮(或称坦克驱逐车)。是由1940年对法国战役中,所掳获的数百辆做为火炮牵引车和装甲运输车的37L Lorraine牵引车(Tracteur Blinde 37L Lorraine)为基础,搭载7.5cm PaK 40反坦克炮所完成。

制式名称为7.5cm 40式1型反坦克炮搭载Lorraine牵引车(f)型自行火炮(7.5cm PaK40/1 auf Geschützwagen Lorraine Schlepper(f)),Marder字面即为“黄鼠狼”的意义。制式编号为 Sf.Kfz。 135。

虽说制式采用的规格底盘为Lorraine牵引车,但是也有些说法是将许多不同款淘汰的法军坦克所改造搭载的7.5 cm PaK 40反坦克炮的同类型车款,均列为黄鼠狼I。

从1941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作战的初期开始、德国国防军始终不满足于牵引式的反坦克炮与I号自行反坦克炮这样的装备,而觉得必须要有更富有机动性、更强力的反坦克武器。而此一要求在1941年末期变成了紧急课题,因为苏联投入了新型的T-34与KV-1等坦克。

做为暂时的解决策略,德军先打算将已经过时的II号坦克,以及掳获的Lorraine牵引车此类车辆,均改装成自行反坦克炮。而这就是黄鼠狼系列的由来,搭载了7.5 cm PaK 40/1反坦克炮或是由苏联大量掳获的F-22 76mm野炮所改造出来的7.62 cm PaK 36(r)反坦克炮。

黄鼠狼I是于1942年5月,由在Lorraine底盘上安装7.5cm PaK 40 反坦克炮所开发出来的。由于本车原本就将引擎配置于车体中央,是非常适合自行反坦克炮的设计。而在撤除车体后部的兵员乘坐用空间之后,代以安装火炮以及设置开放式的战斗室。不过战斗室仅由10~9mm厚的装甲板所构成,仅能防护成员免于轻兵器及炮弹破片的伤害,无法防护来自敌方坦克的炮击。

在1942年的7、8月间,约有170辆的黄鼠狼I是由前述的Lorraine牵引车所改造的。另外有其他的法军坦克如Hotchkiss H39与FCM36等等,每次以数十辆为单位所改造出来的自行反坦克炮,这些也常被列入黄鼠狼I之中。

最初的一批黄鼠狼I型是在1942年投入了东部战线,配备于步兵师团坦克驱逐大队。但是这些黄鼠狼I型在后续车型如黄鼠狼II型、黄鼠狼III型出现后,就陆续被后送回法国境内使用。主要理由是因为Lorraine牵引车以及其他法军坦克底盘,在法国会比较容易由当地法军车辆来取得零件的关系。而在联军登陆诺曼底的前后,配备于大西洋防线的几个装甲师由于坦克不足,许多都是以法军坦克底盘改造的黄鼠狼I型来填补缺额。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