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1981年,苏联太平洋舰队8秒内遭受毁灭打击

科罗廖夫

关注

文|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核心提示: 一架图-104客机起飞8秒后便失控坠毁,乘坐该机的太平洋舰队16名军事将领和几位重要领导人集体遇难,这支在二战南萨哈林和千岛群岛登陆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舰队因此遭受灭顶之灾,因为在整个二战苏联海军也不过失去了4名将领。

盘点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空难,前苏联1981年的“二·七”空难占据着独特地位。一架图-104客机起飞8秒后便失控坠毁,乘坐该机的太平洋舰队16名军事将领和几位重要领导人集体遇难,这支在二战南萨哈林和千岛群岛登陆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舰队因此遭受灭顶之灾,因为在整个二战苏联海军也不过失去了4名将领。

超重飞机强行起飞

1981年2月1日-7日,一年一度的苏联海军联合作战指挥演习在列宁格勒海军基地进行,四大舰队均派出主力指挥将领参演,结果,太平洋舰队在海军总司令那里获得了“优秀”的评定。这从侧面显示了这支舰队的实力和在苏联海军中的地位。兴高采烈的将军们抓紧时间在列宁格勒的大商场采购物品,并准备于7日乘飞机回到太平洋舰队驻地海参崴。

2月23日是苏联建军节,而3月8日妇女节也近在眼前,将军们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采购的礼品早日送到亲人手中。结果,将军们采购的电视机、组合家具以及为其他紧俏物资被一股脑搬上了图-104客机。

7日上午,即将送走这架图-104客机的普希金城军用机场迎来了一场雪。下午,机场又接到了即将有一场暴风雪的消息。但是,要么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么是难挡思乡之情,没有任何人下令取消飞行。太平洋舰队司令安杜尔特·斯比利德诺夫海军上将和舰队航空兵司令戈奥尔基·巴甫洛夫海军中将命令勘察加分舰队和舰队潜艇部队指挥官们8日再乘机回远东,而自己则先挤进了7日的这架图-104上。许多年后,当时被命令8日返回的退役海军少将康斯坦金·阿姆巴罗夫称,这一命令救了他们。


黑色8秒钟

塔台在向图-104发出起飞指令后,飞行员仅仅滑行了不到几百米就将飞机拉升了。据专家称,该机机组人员都是太平洋舰队最优秀的飞行员,他们当时采取的起飞方式是国际上流行的平衡法,只不过这种方法当时刚被引入苏联。

刚刚升空的飞机升至50米高度,就遇到了强大的侧翼气流。为克服这股气流,飞行员习惯性地将飞机向右侧气流的方向压了过去。结果,不稳定的飞机在强大气流的作用下顿时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向地面一头栽去,飞行员和副驾驶惊慌之下都没有留下一言半语,黑匣子中只有导航员惊慌的声音:“去哪?!去哪?!去哪?!”飞机着地后,几吨重的航空煤油涌进客舱,随后巨大的爆炸声粉碎了任何生还的希望。从飞机起飞到最后坠地仅仅用了8秒钟。算上太平洋舰队军事人员,遇难者共52人。

同样被命令8日离开的太平洋舰队管理局上校加马加到机场辞别上司,结果成了这起悲剧的目击者。他后来称,飞机滑行距离还不到跑道长度的1/3,飞机坠毁地点仍在跑道长度范围内,“所有人都惊呆了,太可怕了!”他说。

惊天悲剧被隐瞒

空难发生后,整个苏联政府高层十分震惊。在几位将军的仆告上签字的就有苏联国防部和太平洋舰队的主要领导人以及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

即使这样,有关此次空难的消息在当时也几乎是被封锁的,极少有人知晓此事。2月10日,所有死者的家属被送往普希金城,12日举行了葬礼。所有这些几乎是秘密进行的,并且没有举行大型的追悼会,更别提全国性的哀悼。当时的苏联媒体几乎没有对事件进行报道,只有军方报纸《红星报》在倒数第二版的一小块地方刊登了一条消息。消息称,太平洋舰队司令斯比利德诺夫海军上将、舰队政治部主任萨巴涅夫少将以及舰队航空兵司令巴甫洛夫海军中将等其他军人遇难。为数众多的优秀将领被包括在这个“其他军人”的行列里。直到2008年,俄罗斯大众才从俄国家电视台制作的一部纪录片中了解到这段历史。

空难发生几周后,苏联当局成立了特别调查小组,在设计坠毁飞机的图波列夫设计局、海军司令部和苏联国防部之间激烈的争吵过后,事故责任被推给了远东航空师运输机团团长雅克列夫上校,因为失事飞机属于他管辖的飞行团。至于事故原因则是众说纷纭,而苏联当局当时得出的结论是飞机襟翼开启的不对称性导致机体倾斜所致。不过,一种比较广泛的观点认为,悲剧的发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飞机的严重超重、起飞方式选择的不当以及飞机的老化和突然出现的强烈气流。


太平洋舰队在经历了这次打击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蹶不振,无论在人员上还是在士气上,这支舰队都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谷。当时因为被命令8日离开而躲过一难的海军少将阿姆巴罗夫后来称,这次空难堪与2000年俄北方舰队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件相比,但是它给太平洋舰队造成的影响却要大得多。“一批顶尖军事人才遇难,比如为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斯比利德诺夫海军上将。”

拓展阅读:

苏联太平洋舰队

在苏军彻底击溃了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后,苏军驻扎到了东北几乎所有的地方,苏联红军远东后贝加尔第三十集团军也驻扎到了旅顺,虽然后来按照协议,大部分苏军退出了东北,但苏联太平洋舰队却一直呆在旅顺。如果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大概苏联会在旅顺军港驻守至少30年,这是按照条约规定了的,但是很有可能是长期赖着不走。许多熟知史料的人也许了解抗战胜利后蒋经国和斯大林会面争取中国利益的场景,蒙古要不回来了,旅顺签订了30年的苏军驻扎协定。也就是到1975年,如果中华民国还存在,才能收回旅顺的驻军权。

美军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而这实际上对于中国的领土完整有另一种好处

幸好,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这一切,新中国不但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苏联的友好盟邦。1950年2月14日(一个多么有意思的日子,的确也是中苏蜜月的开始),中苏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也签订了《 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根据《 协定》指出,两国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根据地,但不迟于1952 年末,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出,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国,由中国偿付苏联自1945 年起对上述设备之恢复与建设费用;旅顺民事行政直属中国。缔约国任何一方受侵袭而卷入军事纠纷时,两国可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根据地,以利共同对侵略者作战。

解放战争中,针对中国,斯大林曾有过国共划江而治的建议,这既是对中国崛起的担心,分而治之最好,也是保住苏联在中国既得利益的一记妙招,如果真的那样,就只有西方的东西德能与之相比了。很可惜,人民解放军气势如虹,仅仅3年时间,便将国民党赶到了台湾岛。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得斯大林不得不意识到,中国的崛起成为了一种必然,而苏联原本在东北的利益,也由此不得不出现损失,最终,中东铁路,旅顺口都将要被收回。只是由于突然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得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美国入侵朝鲜后,不但很快将朝鲜人民军击败,而且宣称“鸭绿江不是把中朝两国截然分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新中国面临着考验。抗美援朝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带领下,开赴朝鲜战场,25日,抗美援朝战争序幕拉开。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撤出东北反倒变得不再急迫,因为苏联如果继续驻扎在旅顺,一方面能保卫中国的沿海地区,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军的一种威慑。所以中国决定抗美援朝战争时,斯大林不但同意为中国提供60个师的装备和一个喷气式战斗机师,中苏国外长也再次达成《换文》协议,为保障远东和世界和平。苏军自双方可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海军基地撤退的期限予以延长。

1953年7月27日,美国与中朝两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标志着朝鲜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另一场胜利:1954年9月。由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斯大林于1953年3月5日去世)、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和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为首的苏联代表团。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 周年的庆祝活动。赫鲁晓夫在华期间同毛泽东主席举行了多次会谈。签署了“苏军从旅顺海军基地撤退。1955 年5 月31 日之前将基地交由中国完全支配的协定。在这里我们无法忽视另外一个事实,那便是,如果抗美援朝真正没有获得胜利,不但中国无法获得空前的声望,换不来几十年的和平环境,恐怕连苏联都不会撤出旅顺,一个不能打胜仗的中国,凭什么来让苏军撤走?于是,旅顺不再作为苏联在远东的重要军港,不但如此,中国还获得了苏军建设良好的一个军港,当然了,并不是免费的。

虽然失去了旅顺,但太平洋舰队却还是要鼎盛的,因为俄罗斯民族赶上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时期。在1953年,原本于1947年被分裂城第五舰队(主要基地是符拉迪斯沃克)和第七舰队(主要基地是苏维埃港),又重新被合并成为太平洋舰队,当时,苏联的国力在经过战争结束后的五年计划经济之后,已经恢复了很多,而当时已经开始的军事变革也对太平洋舰队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导弹化时代来临后,太平洋舰队也开始了自己的军舰导弹化,太平洋舰队中出现了导弹水面舰艇、导弹核潜艇、鱼雷核潜艇、导弹航空兵、岸基导弹以及现代化的海军陆战队等。在二战后,苏联曾制定了庞大的远洋海军发展计划,但这一切由于赫鲁晓夫的上台,由于苏联海军司令库兹涅佐夫的下台而于1955年结束,但继任的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却仍然聪明的坚持着这样一条发展道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到1964年,也就是其继任海军司令10年之后,苏联海军的吨位已经到达了美国海军的一半,即160万吨,到1978年时,则几乎和美国相当了,即330万吨,美国是360万吨。表现在太平洋方面,此时的太平洋舰队,拥有各型舰艇多达700多艘,不过,最能代表这支舰队实力的,莫过于1978年苏联服役的第二艘攻击航空母舰“明思克号”,该舰装备于太平洋舰队后,标志着太平洋舰队正式成了苏联的第二大舰队,随后,1982年,明思克号的姐妹舰,新罗西斯科号也服役于太平洋舰队,进一步加强了这支舰队的实力。鼎盛时期,太平洋舰队总兵力达到13万人,除了两艘航母,110艘各型潜艇及90余艘大型水面舰艇。其实力,与对手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比起来,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伴随着实力增长的,还有其活动范围以及基地的变化,除了曾在旅顺港驻扎过外,上世纪70年代,还曾派遣分舰队驻扎原本是美国第七舰队驻地的金兰湾,并修建了潜艇基地和导弹基地,完全控制了越南外海,使得太平洋舰队的活动地域往南延伸了2000多公里。而早在1968年,利用和印度的关系,太平洋舰队开始派遣军舰到印度洋定期航行,从1969年到1976年,苏联又先后在印度洋沿岸的也门、毛里求斯、安哥拉、莫桑比克建立了一系列的海空军基地,既能控制波斯湾,又能控制马六甲海峡等关键航道,事实上,此时的太平洋舰队,活动范围是苏联四支舰队中最大的,由于苏联太平洋舰队积极的活动,此时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一度处于守势。

太平洋舰队的风头正劲,但是一场风暴却使得它很快便衰落了,这便是苏联的解体,如果说戈尔巴乔夫上台是苏联战略的收缩,而苏联解体则是苏联海军,也包括太平洋舰队的毁灭。而这种毁灭,十分的迅猛。到苏联解体前,太平洋舰队仍拥有600多艘舰艇,主要作战舰艇160余艘,海军作战飞机和战斗直升机330余架,但由于国家的动荡,尽管太平洋舰队没有面临黑海舰队被瓜分那样的命运,但同样是很悲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经费短缺,许多舰艇无法维持必须的训练,事实上已经处于废弛状态,最终由于时间日久而彻底报废;二,后勤基地的丧失,使得许多大型舰艇没有了后勤保养基地,所以,原本是太平洋舰队骄傲的两艘基辅级航母,由于没了黑海上的后勤基地而最终不得不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了韩国;三,由于管理的混乱,军人把许多重要海军物资出卖或者用于走私,这也是九十年代俄制武器在世界各地大肆泛滥的原因;四,由于经费不足,人员也被迫大量裁减,剩下的人员,也是训练不足。

如果说拆是败家底,那么近年来太平洋舰队的事故,则让人看到了另一种触目惊心,比如2008年11月的核潜艇实验故障,导致20余人死亡,2009年11月,一家图-142巡逻机坠毁,机上人员全部死亡,该事故导致太平洋舰队的所有该型巡逻加全部停飞,类似事件不胜枚举。目前,尽管俄太平洋舰队拥有兵力约6万人、导弹核潜艇18艘、核攻击潜艇17艘、常规动力潜艇14艘、导弹巡洋舰4艘、导弹驱逐舰10艘、导弹护卫舰40艘、其他各型舰艇近400艘。从数量上看,仍是一支庞大的舰队,但由于缺乏训练,特别是许多舰艇因年久失修,已无法执行战斗值勤,所以战斗力大打折扣,俄军事分析家马基连科对此曾有这样的描述:俄太平洋舰队目前的实力只有美国驻亚太海军实力的2/7、日本海上自卫队的1/2。马基连科认为,如果不进行大规模补充,俄太平洋舰队不消10年工夫,就可能退化为一支“海岸警卫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守势,表现在太平洋舰队方面,似乎只能用一串的贬义词来形容:年久失修、人心涣散、士气低迷、事故不断、缺乏资金,话说在普京上台后,由于其铁腕统治和赶上石油涨价的良好国际局势,俄罗斯的各方面都焕发了活力,在太平洋舰队方面,主要表现为大型巡逻机开始远程巡航,又开始恢复苏联时期在印度洋的演习,和中国进行了多次海上演习等,由于资金充裕,多年不添新丁的太平洋舰队,也开始增加新的装备,但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似乎又把俄罗斯打回了原形,一度处于攻势的俄罗斯,原来还是很虚弱,尽管普京任上太平洋舰队制定了庞大的扩充计划,比如将为太平洋舰队建造3艘航母等,而在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时,俄罗斯和法国达成了购买多艘西北风的协议,而首艘,就要部署到太平洋舰队,这反映了而对太平洋舰队的重视,因为21世纪时太平洋的世纪,而事实上,目前不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有庞大的两栖作战力量,连俄罗斯周边的日韩两国也装备了先进的大型登陆作战舰艇,这也可以看做俄太平洋舰队极力改变颓势的作为,但是,国力是一支强大军队最坚强的后盾,没了苏联时期的国力,装备3艘航母谈何容易,而俄罗斯不是只有一支太平洋舰队,其他舰队也极为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对此,俄罗斯真的堪称积重难返。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