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对台外交战是大陆武统的捷径?关键在这里

军迷圈官微
文|闵太子
近年来,蔡省长的“烽火外交”可谓成效显著。布基纳法索外交部近日宣布与台“断交”,台当局“邦交国”数量剩18个。这距离多米尼加“断交”还不到一个月。布基纳法索也成为蔡英文上台以来台当局丢失的第四个“邦交国”。然而有些声音似乎不太认同对台外交战。以为本是同根生,先煎何太急,结果或许会适得其反。但从长远的眼光上看,对台一时的“伤害”,换来的将是万世的“太平”。

一、 敢战,经济上削弱对方
台湾所谓的邦交国,非贫即穷,再就是有主权要求。台湾拉拢这些邦交国靠的不是真金白银,就是出卖主权。可台湾毕竟是东海上的弹丸之地,在经济崛起的大陆面前,比拼经济消耗可谓是“自寻短见”。遥想当年美苏争霸。美国总统里根放出“星球大战”的军备幌子,成为压垮苏联经济崩溃最后一根稻草,军备竞赛的吞钱威力可见一般。蔡省长如果果断应战外交,那无疑将让本已孱弱的岛屿经济更加雪上加霜。经济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如果崩塌,将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曾经不可以一世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土崩瓦解,就是前车之鉴。

二、 不战,政治上削弱对方
除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正面反击,蔡省长其实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避而不谈。这种办法看似省钱合理,其实也有毒。政治是人心的游戏,不应战的结果必然是内失民心,外失国格,终将陷于瓦解。虽然不太恰当,但仍可以抗日战争前蒋介石政府对日“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退让为例说明。蒋介石政府对日妥协,默认东三省沦陷于日手,再而出炉《何梅协定》,使华北中立已成定局,淞沪也在动摇之中。如果不是西安事变爆发,恐怕蒋公还等不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就已逃亡海外了(甚至如果日本不战而有中华,恐怕还不会偷袭珍珠感,太平洋战争怕也无从谈起)。可是蔡省长却没有蒋委座的好运,中日矛盾属于民族矛盾,结成抗日统一战线顺理成章。台独代表的是分裂中华,割据地方的叛乱势力,外为全球华人所唾弃,内亦受人民千夫所指。陆台对抗越激烈,蔡省长越将孤立,因为她所代表的一小撮地方叛乱势力对抗的是自己的民族同胞,内部统一尚且不能,更别说获得国际承认。

三、 战与不战,为武统做准备
全面应战和全面避战都不利于蔡省长的台独大业,那蔡省长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且战且走,这也是现在蔡省长的策略。然而,这同样是一条走上武统的捷径。何处能战,何处不能战,蔡省长明白,大陆更明白。知己知彼,自然百战而不殆。这里就以当年秦国扫灭六国,席卷天下为例来释明此理。东方六国与秦且战且和,最终非但幸免于难,反而归于一统。和在于秦,战也在于秦。秦人握有和战的主动权,底气足时,就强兵攻其必守;底气不足,就养精蓄锐。今日之势也颇有几分神似,大陆清楚地知道蔡省长何处是必战之地,何处是可让之地。依凭强大的国力,我敢战而彼不敢战,我能久而彼不能久,历史将证明谁是胜利者。秦人无论是战还是和,最终都是为了一统天下;大陆费尽心机和战两用,难道只是为了维持现状?

战则耗光经济,军备匮乏;不战则人心动荡,士气丧尽;且战且和,则战守随人,为人所制;可谓战火为开,而武统胜负已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谁说外交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只是这硝烟还在飘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