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印度总想追赶中国 却为什么老是被打脸

文|浪子读历史

关于中印的所谓龙象之争,一直是媒体热炒的对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较。中印均于上世纪40年代末建国,一开始时,由于中国经过多年战乱,印度的基础条件相对更好,但在接下来的的发展中,印度却并未能力压中国,反而被其反超,并且这种差距还越拉越大。

龙象之争之所以呈现出这种局面,跟印度的自身“基因缺陷”有很大的关联。几千年来,印度政治上长期分裂。尽管从文明体系层面,印度文明覆盖了南亚次大陆的大多数地区,但在政治上,却始终四分五裂。几千年岁月中,印度境内邦国林立,诸侯割据。这种政治上的支离破碎,甚至影响到外界对“印度”这个词汇的理解。在很多外国史学家认识体系中,“印度”这个词汇,更多的指代一种文明体系,而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

当然,当代的印度已经实现了政治整合,形成一个主权国家。不过实际上,印度内部依然分裂严重。各邦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经常以邻为壑,地方保护主义观念十分盛行,这对印度国内经济体系的整合与凝聚力都构成了负面影响,而新德里的印度中枢却对此有些束手无策。

印度为什么会搞成这样?云石君以为原因主要有三:

一、相对封闭的地缘结构

南亚次大陆东有巴坎—若开山脉,是它跟中南半岛的地缘分割线;北有喜马拉雅山脉与有着“世界屋脊”称谓的西藏高原;西边,则是兴都库什山脉跟俾路支高原,将其与中亚分隔,而南面则是地球四大洋之一印度洋;这些大型地缘屏障的存在,对南亚次大陆与其他地缘文明的有效交流形成了严重的阻碍,但换个角度,为在地缘上,维护了印度文明的独立性。

地缘结构的相对封闭,让古印度文明实现对南亚板块的覆盖后,就很自然的失去了进一步对外拓展影响力的欲望和能力。而印度又不像古代的中国那样,始终必须面对来自北方游牧势力的持续威胁,有必要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最大限度的集中国内资源,以应对随时出现的游牧势力侵袭。

当然,印度并不是一点外患都没有。尽管北面的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确实无法逾越,东面的东南亚势力弱小而不构成威胁;不过在西面,翻越兴都库什山脉,这个还是相对容易的。而山那头的中亚游牧势力,正好是印度农耕文明的天然克星。

但话又说回来,尽管中亚游牧武装会周期性的杀进南亚,但他们的侵扰,并未在文明体系层面,对印度文明构成致命威胁。

为什么会这样?受限当然是因为印度文明规模庞大,底蕴深厚,而除此之外,也跟中亚自身的地缘条件大有相关。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央,是中国、蒙古、印度、波斯乃至阿拉伯等一系列亚洲传统强势地缘势力的交汇之初。虎狼环伺的地缘格局,以及自身地缘潜力的相对孱弱,导致中亚一直无法孕育出强大且持久的本土势力,在大多数时候,它都是作为一个列强逐鹿场,被胜利者收入囊中。

不过,不管是东亚大陆、蒙古高原,还是伊朗高原、两河流域,这些传统的亚洲强势地缘板块,跟中亚的地缘关系都比较疏离。这决定了:就算中亚落入某个外来势力之手,它们在当地的统治也是比较孱弱的,一旦自身实力有所滑坡,其它周边势力甚至中亚土著就会趁虚而入,将它们驱逐。

中亚的混乱和不稳定,既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侵略印度的能力,更让那些有形征服印度的中亚势力,由于后方缺乏强大稳定支撑,故而无法形成强大且稳定的力量,用自己的传统模式对印度文明予以改造和取代。相反,为了巩固在南亚业已取得的统治地位,外来者反倒会根据印度实情,对自己予以调整。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外来势力在政治获得统治权时,文明属性却逐渐本土化,最终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既无力拓展势力范围,但也没有覆亡之虑,这种高度稳定的格局下,内部矛盾很自然的就被逐渐,“窝里斗”,成为印度文明在政治上的千年主旋律。

二、地缘核心和肢解

政治上的大一统,换句话说权力集中于中枢。不过,最大程度谋取私利乃人之本性,次大陆内部各次级地缘板块的土著势力,自然也有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天然原始冲动——而这当然会跟中央集权形成矛盾。尤其是一些比较边缘的地区,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它的本土利益有可能因为中央的全局规划而受到一定限制,而这肯定会让这些地区心生不满。而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某种程度上是无法调和的。这种情况下,要维持中央集权体制的运行,就有了一个重要条件——即国家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本部核心区。

一个强大的本部核心区,能够为中枢提供强力支撑,让它又足够的实力,去压制边缘板块的不满,确保中央集权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转。而从反向来说,中央集权体系下,各边缘板块的各类流动性资源,又会非常自然的朝本部集中,为本部的强大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这种架构的典范即是中国。中国传统的本部核心区:长江——黄河流域地缘实力世界一流,区位上也相对处在东亚大陆核心区的中央,这为中原王朝的地缘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它能够以此为基,将东亚大陆绝大部分地区收入自己版图。

古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区,也主要是依托两条河流——印度河和恒河。虽然这个印度版的两河流域,远不能跟长江——黄河流域相提并论,但由于南亚次大陆本身也没有东亚大陆的体量,所以以印度河——恒河流域为依托,一统南亚也勉强够用了。

可是,尽管也有强大本部,印度却并没有借此打造出中央集权。相反,贵为二元核心之一和古印度文明发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在后来的岁月演化中,却逐渐脱离了印度文明体系,投入源自西亚的伊斯兰文明怀抱。在今天,印度河流域,成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本部核心。

堂堂千年文明,南亚领袖,印度文明居然老巢不保,这是为什么?

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是,在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之间,横亘着一个总面积大约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塔尔沙漠。

其实早先,这里并非沙漠。但随着气候的变迁以及人类对当地环境的过度破坏,这块土地慢慢荒漠化。而这种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对南亚次大陆地缘政治结构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首先,塔尔沙漠的严重阻碍了恒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的联系和交流。这种隔绝,使得二者不仅无法像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那样,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反倒逐渐走向分离与对抗。

而中亚势力的进入,更使这种分离情况加剧。印度河流域地处南亚次大陆西北角,是南亚与中亚地缘关系最近的板块。这种地缘关系的相对紧密,使得印度河流域不可避免的深受中亚辐射。再加上中亚游牧武力的强力支持,虽然印度河流域的地缘潜力逊于恒河流域,不过仍旧可以自成一体,跟恒河流域分庭抗礼。

而伴随着中亚游牧文明对伊斯兰的接纳,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质相应出现变更。

虽然印度文明的综合实力,决定了伊斯兰很难对它整体取代。但在跟中亚关系紧密的印度河流域,伊斯兰仍然取得了突破。再加上塔尔沙漠严重阻扰了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等南亚其他板块的有效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南亚二元核心之地,古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到后来居然被伊斯兰文明吸纳。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兰化,对印度文明的打击是很大的;而次大陆两大地缘核心的冲突跟对抗,更进一步制约了恒河流域的地缘实力释放,使得它不再有足够的力量,来确保对孟加拉、德干高原等次大陆其他边缘板块的绝对优势。这种格局下,中央集权当然无从谈起。

三、种姓制度的束缚

上古时,雅利安人经长途跋涉,迁徙至南亚次大陆,并征服当地,建立了统治。但作为外来者,雅利安人规模较小,远不如作为南亚原生土著的达罗毗荼人(印度黑人)。为了稳固自身族群的政治优势地位,雅利安人打造出一套种姓制度,将印度人划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以及连种姓资格都没有的贱民。这其中,雅利安人大致霸占了婆罗门、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经过时间流逝,发展成今天的印度斯坦人;至于达罗毗荼土著则被一股脑的甩到吠舍、首陀罗两个低贱种姓,甚至贱民中。鉴于雅利安人,还有后来断断续续由中亚进入南亚,同样完成征服和建立统治的中西亚族群,它们的肤色都相对偏白,故而这种阶级划分,也沾染上了十分显著的种族歧视色彩。

阶级划分很简单,但要想这种阶级划分标准长久延续,那就有必要瓦解掉低贱阶级民众的抗争欲望。所以,印度斯坦人不竭余力的在次大陆大力推广印度教,通过对“今生受苦、来世就可获得幸福”的印度教教义,让低贱种族心甘情愿的以今生的苦难,来换得来世的福报,通过这种方法消磨低种姓的抗争意识,从精神上把他们彻底奴化。

从效果来看,印度斯坦人的这种做法获得了成功,印度文明几千年来大致保持稳定,甚少出现农民起义、工人造反之类的阶级战争,印度教这种让被统治者安贫乐道的教义可以说是“立了大功”。(相对应的,佛教虽然诞生于印度,但由于提倡众生平等,不利于印度社会的稳定,所以反而逐渐在当地消亡)

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

鉴于永无出头之日,首陀罗、吠舍以及贱民们,对国家完全没有认同感;并且,印度教影响力的过分强势,衍生出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世俗权力很大程度被教权压制(在种姓制度框架中,作为祭司的婆罗门名列第一等级,而由国王、官吏等世俗官吏组成的刹帝利,只是名列第二等级)。

世俗威权的受限,其后果便是中枢派往地方的职业官僚,很难依然由中枢任命衍生的世俗权威,在地方上有效施政——这跟中国一般百姓对皇权的天然敬畏正好相反。

只有常年根植于地方,直接管教控制低种姓民众的土邦地主,和那些控制民众思想的当地婆罗门,才有可能凭着日积月累下威权,得到百姓的认可与服从。

流官制是中央集权的基本行政制度。既然流官无法有效驾驭地方,而必须高度依赖于当地的婆罗门和刹帝利,那么中枢权威当然也就被地方实权派架空分解。

种姓制度是维护印度社会长期稳定的根基,但也是消解权力集中的利剑。既然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印度的国家内部整合、权集中枢自然也就难见真章。

地缘结构的封闭、二元地缘核心的肢解、以及种姓制度的禁锢,这三大因素,共同造就了印度内部四分五裂的基因。而这种内部的支离破碎,又严重阻碍了印度打造完整高效经济体的努力,甚至难以孕育出高质量的国家认同与凝聚力,国家的崛起也因此严重受阻,龙象之争中的颓势由此不可避免。

当然,印度对此心有不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便着手经济改革,希望从经济着手,逐步改变这种窘境,让印度旧貌换新颜。但几十年过去,这场印度版的改革开放中,印度又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以致改革始终成效难显。

那么,印度的现代化改革,究竟遭遇了哪些麻烦,以至于举步维艰?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下一节中,云石君为您分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