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上甘岭战役曾现奇怪一幕:指挥官竟不许抢救伤员

军迷圈官微
文|铁血视角
震耳的开场!炮火声中的钢铁身躯
在我国近代史上发生了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役,从争取民族独立的抗日战争到为新中国而奋斗的国共内战,都是无数仁人志士以鲜血浇灌的和平史。建国以来,从国家独立到世界范围的国际秩序,辛新中国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之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节点。

无论是在离开家乡亲自征战的老英雄眼中,还是在国内外做战争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眼中,抗美援朝都是一段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残酷拉锯的历史。而这其中,无论是邱少云、黄继光等自我牺牲的英雄壮举,还是敌我巨大的火力带来的惨重伤亡,都象征着上甘岭战争在这段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艰难过程。
1952年10月14日,具体是凌晨三点还是四点还是五点,美过和中国时间难以统一,我国各资料显示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此就不做研究了。当时美军向全世界宣布金化工势开端,半小时后,收到消息的美集团军和喊二师开始对上甘岭进行疯狂进攻,战斗机、坦克、30余万发炮弹和300多门大炮一齐发动,阵地上瞬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这场致使我军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来所有战斗中人员罪惨重伤亡的战役也正式打响。
历史的疼痛!战争下的真实灵魂
笔者一直认为数字是对战争冰冷的解读,而故事则是对历史真实的痛感。在上甘岭战斗中,美国牵头的所谓“联合国军”目中无人,自诩势在必得,不知天高地厚的说出五天就拿下战役的荒诞言语。可是事实证明,经历了43天的强烈轰炸,以及美军25000余人的惨痛伤亡,“联合国军”也未能实现大话。11月2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金化攻势被我国打破,被迫停止进攻。
在这场战役中,世界范围上的两大体系一目了然,我军虽然取得胜利,但是也付出了不少血肉之躯的英勇牺牲。

记得电影《上甘岭》放映后取得重大反响,让笔者记得最深刻的一幕不是硝烟也不是炮火,而是影片中一个志愿军取水的场景。而这个场景和战争授内阁真实的“一个苹果”的故事相呼应,据参加过此次战役的老兵许光华回忆说,当时艰难的战斗环境下缺水缺吃现象很是严重,有次连里发了一个苹果,战士们轮流着看了闻了一下却不咬,最后让给了伤病员同志,与电影中献出最后一滴水的情节一模一样。不是电影的情节放大,而是战争本身残忍。或许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因为运输一个馒头而被敌军发现射击而亡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不去了解不去尊重,像老兵一样忆苦思甜节俭一生的习惯,才是对那段岁月的最大敬重。
现实的鞭策!永远闪耀的民族精神
提到战争,每次都要说到生命和人性这样的话题,不是反思,也不是讽刺,而是感动和深深的敬重。上甘岭战争持续七天据统计,大部分伤员都是被炮火所伤。抢救伤员在当时成了一项巨大的考研。为了救回在敌人炮火下还有一息尚存的的战友,战士们攀山涉水,穿过枪林弹雨在所不辞。

可是现实的较量往往不是意志力可以轻松抗衡的。在当时由于救护付出的成本实在太大。最困难的时候竟为抢救1名伤员牺牲7名战士,结果令人痛心疾首,更有四五十士兵拼尽全力牺牲惨重才带回一名伤员。此种情况不得不让指挥员痛定思痛,禁止当时的士兵冒着巨大风险出去援救,但是同时命令运输食品弹药的志愿军一定要在运输途中至少救回一名战士,救回五人以上伤员的可以记功。
在这场不亚于大屠杀的战争中,美军因为有着专业的防护衣和战争设备以及专业的救护,对比我方损失较小,虽然救助环境艰难,但是我方志愿军还是克服危险救下了很多战友。记得崔建功写下的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上甘岭精神万岁!“
所以什么是“上甘岭精神“?笔者认为是勇敢、是机智,更是牺牲,中国人的血性,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因此在战争背后更是民族精神在两种意识的较量下的胜利,也是不畏强敌、英勇不屈、热爱和平的民族性格写照。如今国际社会虽与当时不同但是面对的困难却不见得减少。我们现在说”上甘岭精神“,就是要在现实的立足点上传承并发扬我们的勇敢创新品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民族精神都应该被发扬、被铭记!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