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俄两国军事科技水平 未来5年中国会买啥俄式武器

军迷圈官微
文|军武次位面
前天,我们带领各位读者回顾了中俄2015年军贸协定的一部分情况,相信经过咱们的分析,大家对中俄2015军贸的背景情况、合作考量、工作成果都有了足够客观的认识。对苏-35SK、S-400两种战斗装备,在我军发挥的作用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么今天咱们来谈本文的下半部分,展望未来五年的中俄军贸。
解放军装备的苏-35

当然了,要预测未来五年解放军可能会从俄罗斯方面购买哪些武器装备、最近又开始传得甚嚣尘上的“采购苏-57E”、“采购第二个批次的苏-35SK”、以及各位读者老爷心心念念的“弄点S-500”是否会成为现实,咱们首先要做的肯定是大致阐明一下我军这么多年来的对俄军购逻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预测。
早期的对俄军购
提到解放军的对俄军购逻辑,其实在之前的文章中大伊万已经比较简略地提过一次。如果说得详细一点,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第一句话是“以应急作战为导向”,第二句话是“兼顾获取某些关键性的实用技术”。
中国引进苏-27S整机的“906工程”

由于咱们也有自己的装备研发体系,因此在技术的引进方面并不是如其它一些与俄罗斯同样有着密切的军购合作的国家那样搞“全盘照搬”,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为我所用”,往往只引进部分急缺的技术,且不同时期的军贸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具体的军购型号上这两种军贸逻辑则混合出现。
“现代”级驱逐舰“福州”号

如最早于苏联解体前夕签订的引进苏-27S整机的“906工程”,以及后来签署的引进苏-27SK型飞机生产线的“934”工程,加上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引进2艘956E型驱逐舰的军贸合同。这三笔中俄军购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单”就是为数不多的“既以应急作战为导向、又兼顾了关键技术的引进”的“两开花”项目。
3M80E超音速反舰导弹

前者不仅补上了中国空军三代机的缺,还顺带给我国的航空制造业体系进行了一次升级。而后者所带来的诸如MR-710“顶板”雷达、“矿石-ME”超视距导弹制导雷达、3M80E型一体化冲压发动机超音速反舰导弹等,也全部成为了中国海军第三代驱护舰只设计与建造的有效助力。
新世纪后的对俄军购
而在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解放军装备研发能力、先进装备批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在一部分领域与俄罗斯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逐渐反超,中俄军贸开始呈现出“应急作战比重升高,技术获取比重下降”的趋势。
中国海军航空兵的苏-30MK2

向俄方采购的装备以应对特定时期内我军将要面临的特定作战任务、或补充己方同类装备在规模上的不足为主,引进的装备对自研装备基本上不产生影响,如在世纪之交引进的那批苏-30MKK/MK2一方面是为了搞定当时急需解决的战术飞机纵深遮断问题、一方面则是要求迅速获得可靠的使用先进中距弹实施超视距拦射的能力。
中国空军采购的苏-35战斗机

而再以咱前面所说的2015年中俄军贸采购的苏-35SK和S-400系统来看,大面上同样是为了补足彼时我军同类装备规模不足的缺,至于咱们前面提到的2010年和2015年分两批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海淘”淘来的那两批伊尔-76MD/TD,就更是如此了。
未来5年对俄军购的基本原则
综合前文所述,大伊万在总体上认为:预测未来几年内的中俄军购,大致还是要遵循前面说过的这两项基本原则,看我军是否有应急作战的需求?是否有补充装备的需要,是否有急需获得的技术?来综合评定。
伊尔-76MD

是否存在应急作战的要求?
咱们首先来说这“一个大前提”,我军是否存在应急作战的要求?关于这一问题大伊万觉得是最没有必要说的,大家也是争议最少的:

毕竟从最近几年东部沿海的战略态势来分析,我军与强敌之间发生局部军事冲突的概率不是降低了,恰恰是升高了。有相当多的结构性矛盾都有可能成为爆点,在强敌叫嚣“今夜就开战”的情况下,咱们显然没有必要自欺欺人地认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

同时,我军起码到目前为止,首要任务还是担负着渡过海峡,完成祖国统一的战略使命,这一战略使命和与强敌的潜在冲突糅杂在一起,使得我军在东部地区面临的战略态势、战役想定更加复杂。因此“应急作战”乃至“冷启动”对我军来讲显然是必须考虑到的。
是否有急需补充技术装备的现实需求?
那么,在未来五年内,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否有着补充装备的现实需求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毕竟根据2015年军改确定的强军建设目标,到202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要初步实现现代化,到了建国一百周年时,要建成世界一流强军。
时至今日,某些空军部队仍装备着歼-7

而在我军诸军种尚存在大量的第二代、第三代战斗装备混用,第四代战斗装备数量还较少的情况下,未来数年内我军更新装备的需求无疑将极其繁重。这不仅为我军自研的各类先进装备大量批产铺平了道路,在客观上其实也相当有助于俄军现役的同类装备作为下一阶段中俄军贸重点。
中俄军事技术水平比较
只不过,伴随着我军的装备建设、战役能力建设日渐向自成体系发展,也伴随着俄罗斯的先进装备批产能力不断下滑,必然会导致我军在未来的中俄军贸中“手更挑、眼更刁”。

中国看不上的装备
总的来说大伊万认为应当会遵循如下几个“不”:性能远比不上我军同类装备的不要、不符合我军战役战术需要也无法融入我军作战体系的装备不要、性能可能比较先进但是需要另开一套维护保障系统的除非特别需要否则也不要。
俄罗斯海上阅兵

在这样砍了几刀之后,咱们会比较容易地发现,其实能够完美规避以上三个条件、入我军法眼的俄军装备不多,比如俄罗斯陆军的各型号重型地面战斗车辆、俄罗斯空军的第三代战斗机、俄罗斯海军的那一堆小船扛大炮的所谓“导弹护卫舰”(其实就是小型导弹舰),咱们也就不要指望我军跟收破烂一样买来充数了。
俄罗斯不会给的装备
大伊万这样说,怕是有很多读者老爷不太服气:俄罗斯不也有一些真正的看家本事吗?确实,虽然从整体上来看,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后,中俄两国的整体装备研发水平俄罗斯已经落在了我们的后面。同类战斗装备如果落实到某一个具体型号上,俄罗斯的装备在部分技战术性能上也往往不如我军的装备。
“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非常香
(但是俄罗斯是不会卖的)

但是俄罗斯这么多年来还是有些领域属于“再穷不能穷这个”的范畴,个别装备拿出点看家本领的本事还是有的:就从整个装备来讲吧,俄罗斯空天军装备的战略轰炸机、空天防御部队装备的重型远程预警雷达与陆基反导拦截系统、防空兵部队装备的部分先进地导就是咱们暂时拿不出来的东西;俄罗斯海军装备的第四代先进攻击型核潜艇、战略导弹核潜艇如885“北德文斯克”级和955“北风之神”级更是我军拍马也赶不上的玩意儿。
RS-28“萨尔马特”型洲际导弹

俄罗斯陆军的装备性能尽管已经落在了我军第三代战斗装备的后面,但是在第四代地面战斗车辆的研发上起步比较早,也有些自己独到的想法;至于战略火箭军那就更不用说了,陆基井射的R-36M重型洲际弹道导弹、下一代换代产品RS-28“萨尔马特”型洲际导弹也比咱们领先的多了,只不过这些技术领先、看着也眼热的玩意儿除非俄国人穷得底裤也保不住,否则大概率就两字:不卖。
未来可能达成交易的装备
因此,在横切一刀,切掉我军看不上、也不符合我军战术需要的装备。再纵切一刀,切掉俄罗斯人不会卖的装备。未来五年我军可能会继续向俄罗斯采购的大型战斗装备还是可以预测出来的:
俄罗斯S-500防空导弹系统

在空军战斗装备方面,大伊万其实蛮倾向于继续采购一部分苏-35SK和S-400型地导。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我军同类装备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扩大装备规模来减少保障成本。而在其它成套装备方面,似乎只有一个S-500可以被列入考虑范畴,毕竟光靠那点儿红旗-19,未必够用。至于传得沸沸扬扬的苏-57E,甚至还有人希望咱们购买点苏-34和米格-35这类机型,还是算了。
俄罗斯S-350防空导弹系统

至于陆军和海军的战斗装备,大伊万其实认为S-350系统中的9M96E2这种导弹挺有意思的。尽管据说俄军目前已经把S-350地导给收归空天军战斗序列了,但其实这种东西可以作为我军的地空-16的换代产品存在,当然也不并不排除我们会有同类的项目。
苏-57的产品-30发动机

而在成套大型战斗装备之外,除了日常的为了维持我军现有的歼-11A、苏-27/30、歼-10和伊尔-76MD系列机队,陆基的S-300/400系列地导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相关配件、备件、配套武器贸易之外,大伊万认为俄军为苏-57项目配套的“产品-30”项目、为伊尔-476项目配套的ПC-90A-76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均属于中俄军贸的“潜力股”,这两种航发是否会中俄合作值得期待。

最后顺带提一句,虽然在前文中咱们认为跟“战略”和“核”沾边的玩意儿都是俄罗斯不打算卖的东西。但从军队合作的角度来讲,大伊万认为中俄两军基于战略预警雷达数据共享、空情相互报知所开展的战略层面上的合作,其实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没准儿未来五年的中俄军贸,也会在最不可能突破的地方获得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