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国飞豹仿自一款欧洲战机:晚服役20年还赶不上人家

军迷圈

关注

文|利刃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空军专注防卫只要求全力争夺制空权,因此在战斗轰炸机领域是空白的。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越冲突,中国军队被迫走出国门参战没有战斗轰炸机协同作战,导致人海战术毫无优势可言。后来的中越南沙冲突进一步暴露我国的战斗轰炸机短板。中国人需要战斗轰炸机却苦于技术不足,而1980年开始服役的欧洲“狂风”战机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比苏联苏25和美国的F111巨大的体积,狂风更加小巧攻击力强悍的同时机动性不落后,是比较接近多功能战斗机的攻击机。但是由于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以及高昂的采购费用,中国最终放弃了引进计划(此时购买苏27都是以货易货)。但是,开发一款类似的战斗轰炸机成了中国人的重要目标。此后经过长达20多年的技术公关终于在1999年国庆阅兵上,飞豹战机引起国内外轰动。

由于很多飞豹的设计参考了欧洲狂风,两个外形非常相似说他们是欧亚两洲的表兄弟一点也不为过。两者的气动布局都是上单翼的传统布局,发动机和机身的结合方式一摸一样,只不过中国的飞豹多了一对腹鳍,尖锐的机头和两侧进气道设计也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欧洲人凭借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材料技术,使用了“可变后掠翼”设计,这一点是两者最大区别之处。此外为了降低成本和生产技术难度,我们的飞豹简化了进气道和机身尾翼,为了适应推力不足的发动机,尽可能的简化结构来降低重量。挂载能力和航程都有下降。

但是飞豹的狂风的相似程度还是非常高的。两者都是采用两台发动机,甚至都是英国罗尔斯-罗尔斯公司的产品。只不过飞豹的斯贝mk202推重比只有5.05,相比狂风rb199发动机的7.93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导致飞豹的性能远不如狂风。受限与当时我国不发达的武器和航电设备,飞豹的武器种类也没有狂风丰富,直到本世纪的飞豹A型才具备和狂风比拼的武器系统和载重能力。但是如今,单一的攻击机已经被时代淘汰了,随着我国歼16多用途战斗轰炸机的入役列装,飞豹的历史即将终结,而此时的欧洲还没有类似歼16的型号出现。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