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舰炮还有用吗,战列舰级的主炮到底还能不能复兴?

军迷圈

关注

文|雷曼军事现代舰船

舰炮还有用吗?这是导弹和飞机主宰海战场后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可能不那么有用了。但某些场合除外,比如两栖登陆作战时,舰炮的火力支援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然也必须承认这种角色虽然重要但已远远不是决定性的了。

80年代末,衣阿华号战列舰在练习以五包全装药发射2700磅训练弹时发生早燃事故,火焰从尚未关闭的炮闩窜出,直入下层换药室及炮塔基座部分,沿途引燃了10多包待用药包共杀死47名官兵。下图为事故后衣阿华号在全舰默哀的状态下入港时的情景,B炮塔中间低垂的主炮就是发生事故的那一门。

二战时期是舰炮火力支援的巅峰。冷战时期,舰艇的火力支援能力迅速衰落,因为在应对新的威胁方面,火炮远无法和导弹相比,20世纪 50 年代,有些新设计的美国主力舰甚至不再搭载火炮,老式的火炮舰艇也纷纷换装导弹或者干脆退役,要提供舰炮支援,必须研制新的舰炮和舰艇。

朝鲜战争期间的1950年,美军CA 73圣保罗号重型巡洋舰向朝鲜兴南海岸倾泻203毫米炮弹。

但 60 年代麦克纳马拉担任国防部长,为美军装备发展带来系统分析法后,用于火力支援的舰炮发展项目一再遭遇狙杀。系统分析法用来指导简单的任务是没问题的,但火力支援属于非常复杂、难琢磨得多的问题,如果采用系统分析法,那就需要计算舰炮对滩岸目标的毁伤程度。

可是历史经验却表明舰炮提供的火力支援往往是通过压制火力射击打击敌人士气来收效的,1944 年安奇奥登陆作战时,一艘英国巡洋舰曾以 9 轮射击,吓退了德军装甲集团对滩头的反冲击。美国海军不知道应该如何通过新的工具表达舰炮火力的价值,而国防部大量启用的文职人员则不理解它的价值。80 年代,美国海军终于学会用这种分析工具了,还引起了国防部对舰炮火力支援的重视,可是“衣阿华”级战列舰的重新服役了,在她威武的 16 英寸主炮面前,一切新型舰炮的研发都显得不必要了。

衣阿华级战列舰在80年代在里根政府600艘舰艇计划背景下重新服役,这是一艘该级舰在海上编队演练中进行三门主炮的半齐射练习,注意右侧的42型驱逐舰和右下方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阴错阳差之下,美国海军虽然构思了不少对陆火力支援的专业舰和武器,但却没有一样投产。

而且 70 年代以后,飞机开始采用精确制导武器执行对地攻击,战术飞机在两栖战火力支援方面的价值愈来愈大。反舰导弹等武器的扩散则令舰炮的射程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在登陆战里,天平越来越朝守方倾斜。

俄制双联130毫米舰炮可能是今天对岸火力支援威力最大的舰炮之一,但它的致命弱点是重量和体积太大。

到冷战末期,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登陆部队只有保持超高机动能力,才能在铜墙铁壁般的海岸防御中撕开裂口,进而取得战果。为了保持这种机动能力,需要尽可能多地扔掉重型装备,于是理想中的陆战队几乎是赤身裸体上战场的状态了,这时,伴随步兵行动提供重火力的

任务落在了一型奇特舰艇身上 :它必须装备足够数量、足够射程、足够有效率的主炮,就如同原来陆战队配属的炮兵连,同时它又要具备很好的生存能力,以便尽可能靠近对手海岸线活动。这型舰艇经历漫长拖延后终于量产,它的名字最终叫作 DDG 1000。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