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国正在研制天基激光武器,新杀手锏究竟何时能列装

军迷圈

关注

文|云上的空母

近日,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发表文章称,根据可靠消息中国正在研发一种天基激光武器,将高能激光安装在卫星上,运行在太空轨道,对来袭导弹、敌国卫星和地面目标实施定向能打击,这让美国军界感到深深不安,那么这种武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国目前研发进度最可能处于哪个阶段呢?

激光武器,特别是高能激光武器具有定向性好、打击速度快、精度高、没有附带损伤等优势,一直是各国先进反导武器优先发展的方向,中国研发这种天基激光武器的设想也并非原创。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为对抗苏联推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其中要研发的项目之一就是天基激光武器平台,虽然该计划被很多人认为是战略欺骗,但实际上美国人从提出以后确实投资了不少金钱和时间进行研发。冷战结束后10年,美国还将该平台转换为正式的技术验证项目,但随着奥巴马政府时期国防预算资金的短缺,该项目研发开始停滞在地面技术验证阶段,而中国则后来者居上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研究,试图率先造成可部署实战化的作战平台。

1970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始对天基激光武器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研究计划被命名为阿尔法,1978年成功验证了百万瓦特级化学激光武器轨道飞行技术的可行性。而另外一个“大型光学演示实验”的计划,成功验证了利用自适应光学瞄准系统控制和瞄准激光波束技术。“大型先进反射镜计划”验证了在太空使用4米直径多面组合反射镜的可行性。这些技术验证完成后,标志着美国初步解决了如何让激光器在太空轨道正常运转、如何制造合格的反射镜片、如何瞄准和控制激光波束三大难题。1983年,美国正式开始实施使用天基激光武器进行导弹防御的“战略防御倡议”计划,天基激光武器研发走上实用化。

随着资金和政策的倾斜,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研制的专用激光器进行了首次出光试验,功率达到百万瓦级,至1994年共进行了十多次激光打击试验均获得成功,验证了专用激光器的实战可用性。1997年,激光器和大型反射镜组合的地面系统试验获得成功,1998年底,美国国防部和军工企业单位签订10~20亿美元的合同,用于研发正式服役的激光武器系统。但随着新世纪美国逐渐将国防预算投入到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该预算被一再减少,直到2002年,美国国防部直接撤销了天基激光综合飞行试验办公室, 2010年则完全停止了给该计划任何资金支持。

美国天基卫星研发计划是在1300千米高的轨道上,发射数颗携带功率在12MW激光器卫星实施弹道导弹拦截作战。每颗卫星重量约在30吨,可有效覆盖3000~4000千米的范围,对飞行高度在9-11千米以上的导弹目标实施拦截,共计划发射14~24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如果预算不够,则发射较少的卫星只覆盖俄罗斯、远东、中东地区。该武器的性能是可以在10秒内摧毁一颗来袭弹道导弹,但还不能在2秒内从一个目标转向另外一个目标。此外,每颗卫星发射激光波束前必须利用卫星内装载的燃料先蓄积能量,两次波束发射间隔在500秒,也就是说,如果面临的来袭导弹过多,则天基激光卫星不能发挥到良好的拦截作用。

有意思的是,天基激光卫星的杀伤所需功率锁着卫星轨道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美国的技术验证里发现,轨道高度554千米的化学激光武器,攻击范围为2680千米,攻击15千米高度的导弹目标,需要耗费能量24.7MW;轨道高度1248千米的化学激光武器,攻击范围为4158千米,攻击15千米高度的导弹目标,需要耗费能量11.8MW;轨道高度3367千米的化学激光武器攻击范围为7355千米,攻击15千米高度的导弹目标,需要耗费能量4.8MW。

从美国发展天基激光武器的经验可以看出,这种武器目前进入实战化实用化的路还很长,我国目前的研发工作应该还正处于起步的验证阶段。从我国研发激光武器的水平来看,研发兆瓦级以上的化学激光武器不成问题,控制激光波束打击目标的技术也已经成熟,但我国长征-5最大运载能力仅为低轨道25吨,将这种近30吨的物体进入1000千米以上高度的轨道还不现实,首先发展出能在低轨道运行的天基化学激光器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