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战机的新型头盔有什么奥秘?其实许多媒体都搞错了

军迷圈
文|空军之翼1
作者:阿姆斯壮

图为F-35的HMDS是目前最先进的头盔显示器。作为一种简单防护装备的飞行员头盔在结合了头部跟踪技术和遮阳镜符号显示系统后,正日益变为飞行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并大幅提高态势感知能力。

图为JHMCS首先实现了在遮光镜内侧显示飞行参数。从空战诞生之日开始,态势感知就对战斗胜负和自身的生存至关重要,当时摆在飞行员面前的只有转速表、高度表和罗盘。而现代飞行员要时刻注意周围空域的动向、座舱飞行仪表和显示器。

图为Shchel-3UM的瞄准效果。随着技术的发展,座舱仪表显示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但繁多的信息让飞行员无所适从,无法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因此使用机载计算机自动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简化,再呈现给飞行员成为战斗机人机界面的一个重要设计目标。同时,随着一系列大离轴角空空导弹和新型传感器的出现,如何增大这类武器的发射区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为Striker II头盔显示器。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军用直升机和战斗机已普遍装备了头盔瞄准具。战斗机用头盔瞄准具在一开始是非常简陋的瞄准光点投射式,主要用于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瞄准。这种跟踪头部运动的瞄准具能使导弹瞄准快速对准目标,实现大离轴角发射,飞行员无需再努力机动把机鼻对准目标。

图为VTAS的设计类似于Shchel-3UM。南非空军的“幻影”F1AZ飞行员率先在实战中使用头盔瞄准具并取得良好效果。美国的霍尼韦尔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也实机测试了视觉目标获取系统(VTAS),但未被美国空军采用。

图为我国飞行员的Shchel-3UM头盔瞄准具。苏联米格-29“支点”和苏-27“侧卫”这两种战斗机代表着头盔瞄准技术上的一场革命。这两种战斗机从问世的第一天起就把Shchel-3UM头盔瞄准具和和红外搜索与跟踪(IRST)系统整合在一起,发挥出R-73(AA-11“射手”)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了强大的近距作战能力。这是头盔瞄准具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促使北约正视差距,认真对待头盔瞄准具的发展。

图为佩戴TK-31的歼-20飞行员。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色列Elbit公司研制出与“怪蛇IV”空空导弹配套的显示和瞄准头盔(DASH)。美国在这种头盔的基础上,于90年代后期研制出与新一代近距导弹雷神AIM-9X配套的联合头盔提示系统(JHMCS),统称大离轴角系统(HOBS)。JHMCS和AIM-9X组合首先装备了F-15C,只要飞行员扭头看向目标就能发起攻击。

图为TK-31是头盔并不是头显,许多媒体都搞错了。JHMCS还集成了符号显示功能,除能用于控制导弹引导头和瞄准吊舱传感器外,还能把关键飞行数据投射在飞行员眼前。

图为TK-31用来做未来头显的载体倒是很不错。因此JHMCS奠定了日后F-35战斗机使用头盔显示器(HMDS)完全取代平显的基础,后者把所有飞行和目标数据都投射在头盔的遮光镜上,使飞行员无需在空战中操纵座机把机鼻对准目标,然后再通过平显进行瞄准。

图为珠海航展上的TK-31头盔铭牌。经过多年发展后,头盔显示器已经能为飞行员提供了“先敌发射、先敌攻击”的大离轴角武器发射能力,使他们在做大过载机动时也能控制机载武器和传感器的瞄准。头盔显示器的遮光镜不仅能显示符号,还能显示视频和前视红外图像。

图为珠海航展展出的国产头盔显示器。我国在头盔显示器上的发展比较落后,目前主力战斗机歼-10和歼-11飞行员装备还是仿制Shchel-3UM的光点投射式简易头盔瞄准具,不具备信息显示能力。就连最新锐的歼-20隐身战斗机也没有装备头盔显示器,只是TK-31新一代轻量化头盔。

图为珠海航展展出的国产头盔显示器。我国曾在往年的珠海航展上展示过两种头盔显示器模型,具有凸起的遮光镜显示器和,外形类似BAE系统公司的Striker II头盔显示器,希望能早日实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