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和原子弹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 威力大技术难度大
文|深度军事
摘要:很多人并不清楚核武器其实包括三大类: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其中原子弹和氢弹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两者完全不是在一个等量级上,氢弹的威力远远大于原子弹,当然技术难度也相应提高很多,并不是拥有原子弹就一定能造出氢弹。
核武器包括三大类: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今天我们就主要科普一下原子弹和氢弹的区别。
先讲原理,煤炭、石油等物质燃烧,是来自煤炭和石油中碳、氢、氧等元素的化合反应,而化学炸药(如TNT)爆炸则是物质的分解反应,无论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都是化学反应,而这些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碳、氢、氧、氮等原子核都没有变化,只是各个原子之间的组合状态发生了变化。而核反应就完全不同,参与反应的物质的原子核都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同时原子组合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核反应也习惯被俗称为原子反应,原子弹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化学炸药这样的常规武器所释放的能量要大得多。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几乎是1千克TNT炸药爆炸时释放能量的2000万倍!
其次,原子弹和氢弹的共同点是都利用核反应产生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的大规模杀伤武器。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原子弹准确地说是核裂变武器,主要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物质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研制出来的。而氢弹则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物质的原子核,发生核聚变反应(也叫热核反应)的原理研制出来的。所以被称为第二代原子弹,又叫聚变弹、热核弹。
相比之下,氢弹可以说是原子弹的原子弹,要先用原子弹的核裂变反应去引爆核聚变反应,因此氢弹的威力远远超过了原子弹,通常原子弹的爆炸当量至少在1000吨TNT,大的也不过数百万吨。但氢弹动辄就是数百万吨,甚至还有数千万吨级的。
而中子弹,则是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的低当量小型氢弹,准确地说应该叫强辐射武器。核裂变的成分非常小,而核聚变的成分非常大,因此冲击波和核辐射的反应很弱,但中子流极强。简单说就是只杀伤人员,对建筑物和装备的破坏很小,形象一点就是如果在一支坦克集群上空爆炸,坦克内的人员基本会被杀死,但坦克却基本完好无损。
目前除了中美英法俄这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原子弹,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以色列、朝鲜等国也都拥有原子弹,还有一些国家虽然没有原子弹,但却具备研制生产原子弹的潜在能力。
但是氢弹的核聚变反应只能在极高的温度(至少在4000摄氏度以上)和足够大的碰撞条件下才能发生。所以要引爆氢弹极为困难,通常要在氢弹内部先引爆小型核弹,才能满足引起核聚变的条件。技术难度远比原子弹要大得多,这也是目前只有中美英法俄这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才掌握氢弹技术的原因。从半岛某国近期核试验的情况来看,无论是爆炸的当量,还是所使用的原料,显然都不是氢弹的标准。
1945年7月15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试验场爆炸,从此开始了人类的核时代。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这颗原子弹以铀235为原料,爆炸当量为2万吨TNT,实际爆炸威力为1.3万吨。投到广岛后,蘑菇云高达18000米,距爆炸中心12平方公里半径以内的建筑物全被摧毁,广岛全市60%的建筑被毁,当天即有7万人死亡,算上后续因辐射而死亡的人数,死亡总数超过20万。
1952年11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恩尼威托克岛上进行了世界上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代号“迈克”的氢弹装置爆炸威力达到了1000万吨TNT当量,但整个装置重达65吨,基本上没有实战价值。1954年3月1日,美国的第一颗实用型氢弹在比基尼岛试验成功。
1961年10月30日,苏联在新地岛进行了人类历史上以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核爆炸。本来计划是1亿吨TNT当量的氢弹,后来考虑到爆炸威力将会波及1000公里范围,所以将爆炸当量减少到5000万吨。这颗代号为“大伊万”的氢弹爆炸之后,投弹的图-96轰炸机在飞出250公里之外,依然被爆炸的冲击波引起了剧烈颠簸,犹如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小舟,甚至机身上的银白色涂装也全部被黑色的焦痕所覆盖。蘑菇云迅速膨胀上升到7万米!热核反应所产生的电磁扰动在极短的时间里三次传遍全球!在距离爆心50公里范围,一切建筑均被彻底摧毁。在400公里范围,所有的砖瓦结构建筑都只剩下断垣残壁。甚至800公里范围之内的所有建筑的玻璃窗都被震碎。4000公里以内的所有的飞机、导弹、雷达、通讯等设备全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苏军整个通讯网中断联系的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新地岛上两米多深的冰雪冻土层荡然无存,整个地面上都是尘土沙石因高温熔化而形成的晶体状物体。海鸥在高空因为受到核辐射而坠落,岛上的鹿和熊全被光辐射的能量烤焦,岛上所有生物全部死亡——看到这些场景的人都无不惊骇!
所以,氢弹这样的恐怖武器,最好永远都不要使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度军事”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