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一颗大炸弹引发举世关注,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军迷圈

关注

文|局座召忠

这几天,一颗大炸弹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

上周二,在德国法兰克福一处建筑工地上,惊现一枚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巨型炸弹!

据报道,这枚炸弹是英国于二战期间制造的,常常被英国空军用于空袭,一枚炸弹的威力就足以扫平一个街区,因此有“大家伙”之称。

法兰克福是德国乃至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而炸弹被发现的地方又靠近法兰克福市中心,一旦处理不慎,“大家伙”发起火来,可能就要一炸把法兰克福送回二战前了。

因此,当地警方立即对现场严加戒备,并找来拆弹专家来拆弹。而在正式拆弹之前,警方还以拆弹位置为中心,对方圆1500米范围内的6万人进行了疏散,在此范围内的医院等也受到了影响,患者被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行治疗了。

而在忙碌了几天之后,德国自二战后最大规模的拆弹行动就正式展开了。由于准备妥当,拆弹工作进行的很顺利,目前,炸弹上的所有爆炸装置已经被拆除。

这个“大家伙”威力大的可怕,但其实它才1.8吨重,载有1.4吨炸药。与它相比,世界上第一颗用于实战的原子弹虽然名字叫“小男孩”,但它的重量达到了4吨,TNT当量则高达1.5万吨。

“小男孩”比“大家伙”不知高到哪里去了,这就是核武器的可怕之处。

德国这几天不仅为炸弹苦恼,也在为“核”而发愁:德国亚琛市政府正在向民众发放碘片防核辐射,这是一项紧急措施,因为就在亚琛70公里之外,比利时的蒂昂日核电厂又发现新的裂缝了。

蒂昂日核电厂已经运行了30多年,早在2012年,其核反应堆的核心部分就被发现产生了裂缝,并短暂关闭。2015年,裂缝已经达到了3000多条。这一年,该核电厂还因为1号核反应堆起火而被关闭过一段时间。不过比利时监管方仍然认为该核电站足够安全,并允许其继续运营至2025年。

德国一直为这个核电站提心吊胆,去年4月,德国环境部副部长致电比利时,建议比利时在进行更多安全监测之前,先关闭核电站。但这引起了比利时方面的不快,并引发了德比两国的外交口水仗。

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爆发后,德国就采取了激进的措施,默克尔宣布德国全面弃核,停止核电站建设。但德国的邻国并没有跟随德国的脚步,比利时仍然继续倚重核电站提供电力。所以,核问题要确保安全,关键在于协商。

所以在伊朗核问题处理上,德国也相当积极的参与,为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最终达成做了很多工作。

在处理伊朗核问题时,形成了伊核问题六国机制,参与者包括安理会五常和德国。在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达成后,我国表示,该问题的解决为全世界提供了启示:对话谈判是解决热点问题的最佳选择;大国协作是处理重大争端的有效渠道;公平公正是达成国际协议的基本原则,搞双重标准行不通;政治决断是推动谈判的关键因素。

伊朗核问题到此本已告一段落,但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美伊两国在核问题上的斗法却又开始了——特朗普曾多次表示,伊核协议是美国签过的“最糟糕的协议”,并扬言要退出该协议,虽然他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被国务卿蒂勒森和国防部长马蒂斯等人劝住了,但特朗普还是以伊朗导弹试射为由不断加大对伊朗施压,比如延长制裁期限、限制伊朗人入境美国、要求行政部门定期评估伊朗履约情况并向国会汇报等。

伊朗也不是吓大的,与美国针锋相对,两国的军舰和军机等今年已经多次在波斯湾等海域进行较量。而8月初,特朗普新签署的一份对伊朗实施新制裁的法案,更是火上浇油。随后,伊朗议会以接近全票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反制美国制裁的法案。伊朗总统鲁哈尼也在议会演讲中表示,如果有人想用制裁来威胁伊朗,那么不需要几个月或者几周,只需要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伊朗就可以达到比协议签署前更高的核水平。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也警告称,如果美国退出核协议,伊朗可以在5天内恢复制造丰度为20%的浓缩铀。

一时间人心惶惶,有分析称这是伊朗应对美国威胁的“另一种威胁”,表明忠于核协议并不是伊朗的唯一选项。

不过虽然美伊两国隔空斗法很激烈,但协议还是在继续执行的。伊朗认为全面协议达成不易,应该尽最大努力履行协议,并不愿意制造丰度更高的浓缩铀;美国也清楚地知道,如果擅自退出该协议,就会在伊核问题上成为孤家寡人,即使是盟国也不会站在自己的一边。

而国际原子能机构在8月31日最新发布的伊核问题季度报告,也表明了这一点。报告再次确认,伊朗履行了全面协议,伊朗的铀和重水等核能相关材料储备完全在许可范围内。

这与特朗普政府期望的相反,但这未必不是特朗普的一个台阶。毕竟,如果特朗普为了撕毁协议而撕毁协议,受损失最大的也将是美国自己。在通往战争的道路上,没有人会成为赢家,而一味施压制裁,拒绝对话,也许会适得其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局座召忠”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