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国人真牛:造核潜艇美国人用计算机,我们用算盘!

文|军事a马妍

近日,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接受采访时透露,中国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用算盘打出来的。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年代,这把算盘曾伴随他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他和同事们常常分组计算同一组数据,出现不同结果就重新再算,直到结果一致。为了一个数据,“噼噼啪啪”的算盘声经常一响就是一整夜。在一穷二白的当时,黄旭华和同事们正是用这种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

1958年6月,随着我国第一座实验型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主管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聂荣臻元帅提出了我国的核潜艇项目。1958年10月,便出炉了五种设想方案,主要区别是艇身设计和反应堆功率,之后在这些方案的基础上,最终确定采用水滴线型艇身,排水量为3000吨左右,反应堆功率180000千瓦,主机功率34000马力,航速25节,下潜深度300米,能够水下发射导弹,并计划1961年10月1日下水。但在1959年,苏联拒绝了对我国核潜艇研制的技术援助,不久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悉数撤走,面对国家的技术空白,毛主席对着老一辈的先驱者们心潮澎湃的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

到了1966年11月,我国的科研部门完成了反潜鱼雷核潜艇总体方案设计,以鱼雷为主要攻击方式,配套的潜射导弹还没有研制成功,聂荣臻元帅要求两方都要抓紧研究。1968年11月23日,在突破了众多技术难关后,我国首艘核潜艇开工建造,正式命名为091型,而随着建造的进行,问题也不断涌出。核潜艇不仅需要紧凑可靠的艇用核动力装置,适于水下高速航行的艇体线型,而且要装备保障艇员长期水下工作和生活的空调、空气再生、净化系统、水下导航定位系统、远距离隐蔽通信系统、水下远程警戒、搜索、侦察、通信、目标定位的综合声纳系统,以及与潜艇的作战使命相适应的反潜鱼雷武器系统。在我国的先驱者们的努力下,建造过程中克服了种种问题,最终于1974年8月1日,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入役。后据统计,建造第一艘核潜艇所需的材料约有1300多个品种,电缆总长90余千米,管材总长30余千米。

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091型的后期型号在指挥塔后部加装了鹰击-8潜射反舰导弹,达到了西方攻击型核潜艇的标准,到了1988年,092型成功发射了一枚潜射弹道导弹,达到了西方弹道导弹型核潜艇的标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核打击力量的国家,成为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反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刃/老章鱼)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