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狂风截击机趣事:没有雷达就塞个水泥墩子充数

文|烽火议军情

“狂风”防空型(ADV)是英国空军装备过的一种独特的远程截击机,被设计来驱逐接近英国漫长海岸线的苏联轰炸机。 

源自低空战斗轰炸机

1969年,西德、意大利和英国已经走到一起联合研制了“狂风”IDS(遮断打击)战斗轰炸机,英国在该机基础上专门研制ADV型来取代老化的“闪电”和“鬼怪”战斗机,后来该机也被意大利和沙特空军采购。“狂风”ADV在1976年3月4日开始研制。 

狂风ADV是一种专用截击机,在设计上很具有英国人特立独行的气质

英国空军要求ADV能否飞到英国防空区的边缘开始一次空中战斗巡逻,赶在苏联轰炸机发射远程核导弹前实施拦截。在这种距离上,苏联护航战斗机的身影早已消失不见,于是“狂风”ADV的机动性不是设计重点。

虽然没有做过专门优化,ADV的机动性还是超过了鬼怪和IDS

即便这样,“狂风”ADV在较低的高度的飞行性能还是在大多数方面超过了被其取代的“鬼怪”,以及其原准机“狂风”IDS。与IDS相比,ADV具有更多的内部燃料,机身加长更符合空气动力学,防尾旋系统和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带来了真正的超音速性能,ADV的飞行包线在每一处都超过了IDS。

没有雷达,那就装个水泥配重

最先服役的ADV是“狂风”F2,于1985年装备英国皇家空军。这种型号只造了18架。

“狂风”ADV在研制过程中遭遇了不少技术问题,尤其是其“猎狐犬”机载雷达。由于英国时头一次研制如此复杂的雷达,所以在设计中出现了不少缺陷。 

虽然“猎狐犬”的探测性能达到了指标,但其计算机机却无法有效处理大量数据,大大降低了雷达的效率。“猎狐犬”雷达宣称具有同时自动跟踪十个目标的能力,当真的这样做时计算机就很容易过载,因为计算机把大部分资源放在导航计算上。雷达的跟踪算法也较差,影响了对于发射半主动制导“天光”导弹导弹来说至关重要的锁定能力。计算机的软件是在实验室而不是座舱里通过测试的,而且座舱警报声有时会乱响一气。

F2没有装上这种Ai-24雷达,而是水泥配重块

由于AI-24“猎狐犬”雷达无法正常使用,致使F2没有安装雷达,机鼻内安装的是水泥配重。这导致F2被称为“蓝圈”型,也就是那个水泥企业的名字。经过了4年的拖延和超出60%预算后,可正常使用的AI-24雷达最终安装在了F3上。

嫌编队不好看,将军下令禁止使用自动机翼后掠系统

作为一种可变翼截击机,“狂风”F3机翼的后掠角度是手动调整的。飞行员需要牢记每个机翼后掠角度的空速和过载限制,这和F-14“雄猫”战斗机的自动机翼后掠形成的鲜明对比。

F3带机翼自动后掠系统,却被认为禁用

其实F3具有一套自动控制的机翼后掠角度系统,能帮助飞行员根据空速或马赫数来确定最佳后掠角度,但在F3整个服役期间,英国空军没有开放这套系统。

这是为什么呢?

在“狂风”F3服役早期,几架F3编队在一个隆重的仪式上进行了低空通场,结果每架飞机的机翼后掠角在自动后掠系统的控制下都不同,让地面上观看的英国空军高官大为不满,于是英国空军就禁用了机翼自动后掠系统。

如果在飞行中前座飞行员一时忘记把机翼转动到最佳位置,后座导航员经常会大喊“机翼!”来提醒他,双人机组的好处就这样体现了出来。

低空小霸王

由于F3派生自“狂风”IDS低空战斗轰炸机,所以该机在中高空的性能表现令人汗颜,此时正确的操纵技巧是让飞机飞得够快飞得够高,而这也符合一些导弹的发射战术。F3在低空则可以称王称霸,随着机翼完全后掠,油门一直推向“战斗”设置,几乎没有飞机可以追上它。 

在低空的视距内空战中进入交汇后,F3在转弯中的速度会迅速降低,此时需要降低机翼后掠角并展开机动襟翼和缝翼。此时的F3在“战斗”油门下能轻易拉出超过机身承受极限的过载,所以飞行员必须非常小心,以免在情绪激动之下让超出过载极限。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