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演习柏油路摆地雷遭网友讥笑:其实解放军也是如此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文|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近日,台湾媒体公开了自己陆军演习画面,台军布雷部队在闹市区进行部署地雷训练,从图上看有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不过,在城市中坚硬的柏油马路上布雷,地雷直接裸露在地面,不知道台军真以为这地雷是隐身,还是当别人看不见。台网友讥笑柏油马路怎么埋雷,那么大个地雷直接摆在柏油马路上,你当解放军瞎吗?
一定要记住,从茶叶蛋等一系列事件能得出结论,台湾的某些民间人士和某些网友都是井底之蛙,比较没见识。目前,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世界上大部分的地雷都是直接裸露,扔在地面,只有游击队武装才将地雷埋入泥土里。

因为现代地雷的主要作战目的,是为了迟滞敌人,所以直接暴露式的布雷很正常。这真不是台军士兵布雷不专业,而是军队的正常作业便是如此。
地雷战是现代战争必不可少的作战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地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武器家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被地雷毁伤坦克占整个毁伤坦克的21%,抗美援朝战争与越南战争中,美军被地雷毁伤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占到70%以上。即便是在信息化的战场上,地雷的直接杀伤和心理威慑双重作用仍不可小觑。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被路边炸弹搞得狼狈不堪。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有了通过地雷夺取战争胜利的传统,地雷战在人民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相信读者一定会对国产电影《地雷战》记忆犹新,八路军花样百出的地雷战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
有网友提出疑问:地雷,顾名思义,应该埋在地下,不应直接摆在路面上?
其实,现代战争已经很少人工或机械埋雷,多数布雷都直接布设在敌人进攻通路的地面上,主要起到迟滞敌人进攻的作用。尤其是大面积机动布设的地雷,都无需埋入地下,而是直接布撒在地面。

不久前央视曾播出的新闻视频,显示我军“跨越2015-朱日和E“的回顾场景,其中作为红军的第65集团军装甲旅,在进攻作战途中,突然遭遇蓝军旅机动布设的反坦克雷场,这些地雷也都是直接摆放在路面上,目的就是为了迟滞红军旅的进攻行动。红军旅遭遇雷场以后,不得不派出机械和人工扫雷。

上图为某国的可撒布防步兵地雷,使用火箭布雷弹布设,地雷落地后,直接使用插脚插入泥土,雷体暴露在地面。

图为乌克兰内战期间,触雷的BMP步兵战车,反坦克地雷就直接摆放在地面上。
看了这些解释,又有网友会问:既然现代战争机动布雷时地雷都直接裸露在地面,这些地雷不怕扫雷么?
答案是不怕!
现代布雷作战,为了防止敌方扫雷,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布设混合雷场,将反坦克地雷和防步兵地雷一起布设,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敌方人工扫雷。

本文所述台军演习布雷的照片,就是一个标准的混合雷场。其反坦克地雷,使用履带碾压引爆的引信,布雷间距一米多标准,为了防止人工扫雷,间或布置了防步兵跳雷,并且以电线相连,形成混合地雷阵。

台军为了防伞兵,甚至还布署了反空降地雷触杆。这个场面是个综合演示,有防坦克地雷,反步兵跳雷,反空降地雷,在有限空间演示现代化布雷作战的通行做法,无可厚非,台军做的比较专业。

机动布雷技术出现以后,对于直接暴露在地面的地雷,提出了抗扫雷的要求,尤其是抗爆破扫雷的要求。

俄军的扫雷演习,使用多种信号原理的扫雷器,甚至出动坦克携带扫雷磙清扫真正的地雷,以便让士兵获得较真实的战场感受。

第二种防止扫雷的办法是研制抗扫雷的地雷。直接撒布地雷出现以后,对于直接暴露在地面的地雷,就提出了抗扫雷的要求。地雷的抗扫雷能力分为两种:
一是抗金属探测器扫雷抗爆破扫雷的要求。中国在70年代研制了非常经典而且先进的72式塑料壳反步兵地雷,这种地雷全部采用塑料材质,只有引信里的击针和弹簧是金属的,有很强的反排雷性能。雷体小巧,只有一个鹅蛋的体形,没一个手掌心大,战斗全重仅为125克。后期又发展了72A/B两种改进型,增加了电子引信和自毁功能,成为一种世界先进水平的反步兵雷。

72式地雷曾在80年代老山前线得到广泛应用,就是越军也很喜欢这种小巧的地雷。战士们布雷也无需像以前一样埋入地下,只需将引信旋入雷体底部,拉出保险栓,将几十个制备好的72式地雷装在弹药箱里,直接像泼水一样往阵地前沿撒出去,就完成了地雷的布设。
二是耐爆地雷。苏联在1956年首先研制了TM56式耐爆地雷,但只是很原始的利用触杆原理触发。很多网友对中国军队使用地雷的印象还停留在电影《地雷战》的原始阶段,其实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最多先进地雷的国家,尤其是能够不畏强暴,抗击暴力扫雷的耐爆型地雷更是独树一帜。除非出动拆弹部队手工作业,否则无法扫除。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真正的耐爆破地雷引信,从而研制出了世界第一种“多次耐爆引信”,能够区分外界炮弹或扫雷弹爆炸压力和真正的目标压力之间不同特性,从而只在真正的坦克压到地雷时才引爆。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发展了六代耐爆地雷的研制。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三十多种抗扫耐爆破型地雷,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国研制的型号。

耐爆地雷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爆炸载荷和目标(主要是坦克)碾压载荷作用在地雷上的区别,使地雷不被扫雷弹爆炸所诱爆。主要通过区分载荷加速度,时间差或次数来实现。

中国在60年代末研制出69式反坦克地雷,使用机械复次压发引信,只有两次碾压才能爆炸,专炸坦克的第二负重轮。70年代,中国在研制新一代反坦克地雷时,通过实验发现,扫雷弹轰爆作用在地雷上,产生的加速度和作用时间几乎同时起作用,于是利用这个原理,研制成功72式多次耐爆引信,配装72式铁壳反坦克地雷和72式塑料反坦克地雷,成为世界上抗爆能力最强的地雷。

72式系列防坦克地雷也被国外地雷界推崇为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坦克地雷,其国际地位大概跟AK47步枪在轻武器领域的地位差不多。到了八十年代,中国还利用两种载荷的三种作用方式(加速度、作用时间和次数)复合在一起,研制出具有复次能力和多重耐爆的全保险型81式地雷。不但可以抵御多次爆破扫雷,还能抵御机械式扫雷磙和扫雷链的扫雷,只有受到坦克的碾压时才准确起爆。

中国在90年代末还研制了更先进的非接触式引信耐爆地雷,可以抗击8公斤TNT炸药距离1.5米爆炸而不失效,其引信利用声音-振动-磁感应复合效应,只对坦克和车辆敏感。引信研制成功以后,配发在国产最新型的可撒布反车底地雷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作战能力最强的反坦克地雷。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