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潜射导弹几次试验就成功了?专家揭秘是否能打到美国

小鹰说科技V
文|鹰眼图说军事

今年的4月5日是朝鲜一年一度的“太阳节”。而在“太阳节”举行盛大阅兵是朝鲜的惯例,今年也不例外。而且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太阳节”阅兵式规模最大,朝鲜展示了一系列新型武器装备,其中首度公开展示的“北极星”-1潜射弹道导弹极为引人注目。朝鲜发展导弹的年代并不算长,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但是朝鲜发展导弹的速度很快。与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朝鲜的弹道导弹技术也是从“山寨”苏联时期的弹道导弹起步,而对朝鲜最具参考意义的是苏联的陆基“飞毛腿”和海基R-27(北约称SS-N-6)导弹。
其中R-27是朝鲜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俄罗斯搞到的,同时还有该导弹的技术资料以及朝鲜从俄罗斯招揽的一批导弹专家。在此基础上,朝鲜开始研制自己的潜射导弹和陆基中程导弹。根据现有的信息,潜射型号是“北极星”-1(美国称KN-11),陆基型号是“火星10”,也就是经常见诸媒体的“舞水端”。此外,朝鲜还在“北极星”-1潜射导弹基础上发展出了一款新的陆基型“北极星”-2导弹。在今年的“太阳节”阅兵式上,潜射型“北极星”-1和陆射型“北极星”-2同时亮相。

R-27是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装备的一种两级液体燃料潜射导弹,弹长8.89米,弹径1.5米,全弹重14.2吨,可搭载650公斤重的核弹头,1型和2型射程2400公里,3型射程3000公里。外界曾在很长时间内以为朝鲜研制的“北极星”-1会全面“山寨”R-27,西方在报道朝鲜“北极星”-1时所附的想象图就是完全按照R-27画的、所列的技术数据也都是R-27的。然而,随着朝鲜试射“北极星”-1导弹的次数增加,于是这款导弹的试射照片在网上日益增多,外界才发现“北极星”-1并非R-27的简单克隆产品,而是有着一定改进,最大的不同是“北极星”-1采用了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朝鲜《劳动新闻》在2016年4月25日发布的新闻稿称,4月23日朝鲜进行的潜射导弹试射中所发射导弹采用了“大功率固体发动机”技术,这是朝鲜首次自称进行中程固体燃料弹道导弹试射,确认“北极星”-1采用的是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由此一来,对于“北极星”-1的性能就不能简单地按照R-27来推测,而是需要重新分析。美国媒体认为,“北极星”-1导弹的射程约为1250公里,而韩国则推测该导弹的射程在2000-2500公里。

从2014年10月至今年2月,朝鲜共进行了12次“北极星”-1导弹的试验,其中头两次为陆上静态弹射试验,后面10次均为水下发射试验。在这12次试射中,有3次确认失败、2次疑似失败、7次成功。美国媒体指出,2016年8月24日进行的水下发射试验最具意义,因为这是“北极星”-1潜射导弹首次进行全程飞行试验,发射后飞行了500公里。

朝鲜用来进行“北极星”-1导弹水下发射试验的潜艇是自己设计和建造的新浦级。与苏联的高尔夫级常规动力导弹潜艇相似,新浦级也是将导弹发射筒布置在指挥台围壳内。根据卫星照片,新浦级的指挥台围壳有两个尺寸较大的圆孔,可以确认其能够装填2枚“北极星”-1导弹。但是新浦级的指挥台围壳比高尔夫级要小得多,如果真装2枚“北极星”-1导弹,几乎就没有布置潜望镜、通气管等设备的空间,所以为了保证正常的航行能力,新浦级实际上很可能只携带1枚“北极星”-1导弹。而据美国“38度北”网站报道,朝鲜新浦造船厂的新建厂房可能正在建造新的尺寸和吨位更大的常规动力导弹潜艇。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朝鲜未来的导弹潜艇将可携带数量更多的“北极星”-1潜射导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鹰眼图说军事”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