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国军工起点:被毛泽东喻为第二个黄埔军校的哈军工

文|军事解密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在北京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就强调我们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实现国防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办一所诸兵种、多学科、综合性的正规高等军事技术学校。

1952年6月,身在朝鲜战场的陈赓大将被毛泽东召回中国,让他完成一项新的任务: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

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实践课

6月23日,陈赓拄着拐杖回来了。一瘸一拐的陈赓带着“技术落后”的问题,到中南海向毛泽东汇报朝鲜战事和商讨解决办法。当时他说:

“我军缺乏现代化装备,部队缺乏精通科技的人才,造成在朝鲜战场的困境。只能靠坑道对付敌人的飞机大炮,许多战斗由于装备技术落后而不能取得胜利。……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落后了,在战争中就要挨打。最急需的,是要培养前方已有的部分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维护、使用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有时炮上坏了个螺丝,在三个连队找不到一个会修的。”

毛泽东听后,说确实是要创办一所军工院校,希望学校创建负责人由陈赓出任。

听毛泽东这么一说,陈赓立马慌了:“这个我可是隔行,恐怕办不好。”

让陈赓带兵打战还行,叫他带人建学办学确实难倒他了。虽然被周恩来游说后答应了,但是创办学校对于陈赓来说完全是隔行如隔山。作为身经百战的将领,接到任务也就只能尽力去完成了。

哈工大开学典礼

院长陈赓1954年9月在军事工程学院第二期开学典礼上阅兵

作为门外汉的陈赓

非常尽心尽力

确实在短期内,把学校办成了

七个月建成36栋教学楼

办学不能没有教学科研大楼,而为了“建楼”陈赓也非常着急。经常深入基建工地 ,遇有重大事情,随即与基建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商谈解决。他不顾自己在战争年代留下的腿伤,多次爬上脚手架同工人交谈,查看工程质量。仅仅7个月时间,10万平方米36幢教学科研大楼便拔地而起。几年后,一各种设施基本齐全的现代化大学城诞生。

初建全貌

哈工大空军工程系,导弹工程系教学楼

耗资巨大

在一次会议上,陈赓介绍完学院预计建设的规模后,便说开办费要1000个亿,明年建筑费估计是2000个亿,后年建教学大楼等教学用房需款更多。虽然需上千亿费用,但是这里的1000亿元指的是旧人民币,现在仅相当于1万元。但是在1951年政府总财政收入只有一百多亿的背景下,哈军工建设耗资也算巨大。

汇集全国师资

从没有到有的师资力量,为国家建设带来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华东、中 南、西南、京津地区的教授和专家汇集哈军工,他们在中国第一所军工学校培养着未来的国防科技人才。

上万名的科技精英和高端人才在这里诞生,毕业后的他们遍布国家建设各领域,其中还有超过200人被授予将官军衔。可惜哈军工才存在了短短13年。

周恩来总理视察哈军工

林彪元帅视察哈军工

贺龙元帅视察哈军工

1957年9月,粟裕大将视察哈军工

(着白色夏常将军服的是总长粟裕大将)

1958年,邓小平视察哈军工

在海军工程系看舰载电子计算机样机

在“哈军工”办学的13年中,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罗瑞卿等都曾视察“哈军工”。毛泽东尽管没有去过“哈军工”,但对它也是厚爱有加,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军事解密”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