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着力改进战斗机人机界面与设计 帮飞行员发挥机动能力

谷火平
文|谷火平
俄罗斯武器装备在人机工程方面,一直不如西方国家产品,但是在冷战后也进行了相当的投入研发。
在座舱、人机界面方面,第五代战机的座舱优化工作主要由拉缅斯基仪器设计局负责。相关操作界面,与西方第四代战机一样是以〝人性化〞、〝智能化〞为目标。

俄罗斯在这一阶段实现了飞机的高度自动化,使飞行员能专注于思考任务的执行,而不必过度专注在如何操作飞机。举例来说,进行低空飞行时,飞行员可以不必顾虑撞地的危险而专注操控飞机,飞控系统自己会根据高度、速度等做出修正。

使用机炮缠斗时,飞行员只需飞到一定的位置,选定目标并扣板机即可,而不需要自己操控飞机精确指向敌机。飞机还能自动识别目标﹐选择武器和控制武器发射,帮助飞行员选择躲避敌军攻击的最佳方案。
为了减低飞行员的精神负担,座舱实现〝黑暗化〞。当系统工作正常时,不会亮灯,这不但降低了飞行员的精神负担,还增加了危急时飞行员对警告灯光的敏感度。这些特点,在1999年问世的苏-33UB就已开始测试。

目前俄罗斯正在发展头盔显示器(HMD),以取代抬头显示器(HUD)以及头盔瞄准具(HMS)。俄罗斯还在战斗机上普遍配备可变倾斜零零弹射椅,由著名的K-36座椅改进而来,更为适合飞行员具体乘坐、操作需求。该弹射椅与飞控系统相连,能根据飞行状态改变座椅倾斜度以提高飞行员抗G能力。还将配发新型抗G衣,使飞行员能真正发挥战机的超机动性能。
以上提到的航电设备,由以拉缅斯基设计局为核心的一个政府控股超过50%的联合集团负责,俄罗斯方面希望这一措施有利于一体化资源,研制出更为出色的产品。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