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战后第一代重型坦克设计,竟明显抄袭苏联主力坦克

谷火平
文|谷火平
美国二战后尝试了若干种重型坦克的设计,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是T-95。
T-95的研制目标是能击败二战时代到1950年代苏联的一系列重型坦克,并能在2000码的距离抵抗苏联T-54战车的100毫米穿甲弹射击。



T-95的基本设计摆脱了M-26的设计,构造上明显有抄袭T-54的影子,此外大量使用最新发展的科技成果。
动力方面,T-95可选择汽油或柴油发动机,而悬挂系统采用液气压悬挂 ,具备调整车体俯仰角度、侧倾角的能力;防护能力方面,T-95使用新开发的夹层复合装甲,在两层钢板之间夹入玻璃纤维夹层;火控观测方面,T-95配备当时最先进的OPTARC光束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的前身)。
武装方面 ,T-95先后有四种方案,尝试了几种为了贯穿重型坦克而开发的超长倍径主炮,使用传统次口径脱壳穿甲弹,第一种T-95E1使用T-208E13型90毫米 73.3倍径滑膛炮,T-95E2则是直接采用配备90毫米线膛炮的M48炮塔,T-95E4则使用新开发的105毫米 73.1倍径超滑膛炮,而T-95E6更配备史无前例的T-123 E6型120毫米 59.7倍径超长大口径滑膛炮 (此炮是为当时美国几种重型坦克所开发,如T-43、T-54等)。
这些超长倍径火炮都是基于彻底击败苏联重型坦克而诞生的产物;然而鉴于技术实务与成熟度的考虑,美国还是放弃以前述超长口径火炮发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的构想,后来的T-95E7还是改为使用英国L-7 105毫米 51倍径主炮,发射第一代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除了T-95E2之外,其他方案看起来都颇有苏联T-54的影子,而比较保守的T-95E2则作为备份选择。
最终美军认为T-95难当大任,还是选择了较为稳妥的M47、M48系列坦克。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