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先生许多人并不熟悉,但他对中国航空的贡献巨大

怪蜀黍老囧曾
文|怪蜀黍老囧曾
从1909年华人冯如试飞了第一架由华人制造的飞机首次飞行成功以来,中国人就与世界航空事业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经历了超过10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的航空工业终于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研发,走出了一条坎坷而耐人寻味的发展道路。

冯如驾驶“冯如2号”机在奥克兰靠近旧金山湾的艾劳赫斯特广场起飞后绕旧金山湾进行表演飞行(陈应明绘)
在中国航空事业中,有一位老人见证了这段历史中的大部分。他并没有设计过飞机,也没有驾驶过飞机,但他的贡献非常巨大——许多人看过他的航空绘画,许多人的航空启蒙便是从他的作品中开始。他就是陈应明先生,被誉为“航模泰斗”,在中国航空绘画界享有盛誉。

陈老先生近照
陈应明,1923年2月出生于原法属殖民地越南河内,祖籍广东南海西樵,祖父是越南侨领。由于家庭出身优渥,陈应明先生在儿童时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会作画,在音乐和舞蹈方面也颇有研究,也跟当年许多东南亚华人一样养成了酷爱咖啡的习惯。在7岁那年,法国在河内举办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工业展览,年幼的陈应明将目光聚焦在展出的三架双翼飞机上,从此开始了他与航空事业的不解之缘。1932年,陈应明到广州念小学,“我们当时的课余时间很多,老师教我们小提琴、绘画、手工。”陈应明从那时起开始用硬纸板做模型飞机,常常是做到深夜。1935年,12岁的陈应明就读的学校搬到了香港,姑父送给他一盒马丁B-10轰炸机实体模型,这成为他制作的第一个航空实体模型,也因此一发不可收拾地沉醉于航空军事模型。后来,陈应明在香港期间曾拜师著名画家徐东白,这为他绘画打下基础。

1953年,陈老在太原为世界青年联欢会制作丝制蒙皮模型
1949年,陈应明跟随两航起义飞机回到了广州,1950年5月,他正式成为新中国民航的员工。1952年,陈应明被调到太原民航修理厂工作,参与制作了新中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制作的航模发动机“5138”发动机。1956年,陈应明被调到成都航空部新厂筹备处,筹备成都飞机厂,1958年,成飞厂正式上马后,他着手成立了一个“飞机模型室”。在这里,他培养了成飞厂第二代、第三代模型制作人员。来到成飞后,陈应明先生也定居在成都,他喜欢这里的闲适。在成飞期间,陈应明也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仪表空速管、第二个航空仪表磁罗盘和第三个航空仪表高度表的成功设计生产。

1982年,陈老在某地空军军训器材厂
陈应明因航空绘画而出名,但他并不满足于单纯的作画。陈老先生每一张航空画都经过严密的考证,除了充分理解画中飞机的结构、所绘飞机的原始涂装、标志,还要考证当时的背景、人物、地点等。在接受采访时,陈老说,“如果把我所绘制的飞机变成三面图,误差也不会超过5%。”足见陈老先生的功力和自信。在他的认真和指导下,中国航空史的更多细节会被呈现,而也有不少有历史价值的飞机,如“冯如一号”、“列士文”号、“列宁”号飞机得以重新以1:1比例模型的形式重现。

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中山航空队的施莱克F.B.A 17HT2型水上飞机飞临长江上空(陈应明绘)

中国首次空战(陈应明绘)

东北老航校,中岛一式“隼”和立川99高教(陈应明绘)

1938年5月20日,徐焕升机组、佟彦博机组驾驶马丁139纸片轰炸日本(陈应明绘)

1941年12月20日,飞虎队昆明首战扬威(陈应明绘)
陈应明先生不断强调,“中国航空事业的未来需要人才,而这种人才必须是真正爱好这份事业。”从陈老先生的一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正是执着在支撑着他在航空事业上持续地努力。现在的中国航空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进步,但是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现在的年轻学生越来越难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好,而航模运动在学校中一直处于小众范畴,且被视为是“不务正业”的。然而往往是这种“不务正业”,才能造就充分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的人才。航空也好,任何事业,都需要真正的爱好,需要一定程度的“不务正业”。尽管陈老先生并没有设计制造飞机,也没有驾驶飞机,但是他却启发了许多青少年投身航空,关注航空。他为中国航空事业的未来人才提供了启蒙,他的价值和贡献可以说是无可估量的。

轰-6丁(陈应明绘)

歼轰-7(陈应明绘)

陈应明先生曾经的书房,2003年该筒子楼拆迁,陈先生终于住进了像样的房子里

日本粉丝给陈先生写的信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