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苏联洲际导弹发展30年,俄白杨也是苏联遗产

人民网

关注

文|诤闻军事

苏联于1960年首次部署在发射阵地上的战略洲际弹道导弹,是在二战后研制的近程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苏联在50年代末开始研制洲际导弹,其原因是当时同美国对抗需要有能够威胁对方领土的火箭部队。

SS-6导弹

由科罗廖夫设计局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警棍”SS-6,于1957年8月3日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并于1960年春装备部队担任战斗值勤。液体推进剂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长期贮存的缺点,明显地限制了SS-6的可靠性和作战效能。只有4枚这种导弹被用于担任战斗值勤。虽然SS-6从未成为有生存能力的作战系统,但其生产工艺不久被用来生产运载火箭,利用这些运载火箭曾发射人造卫星(包括最初的3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开始第二代洲际导弹一一液体洲际导弹“鞍工”(SS-7)和“黑羚羊”(SS-8)的飞行试验。这两种洲际弹道导弹是苏联最早的以可观数量装备部队担任战斗值勤的导弹。SS-7于1962年首次部署在无防护的地面发射场上。一年以后开始部署SS-8洲际弹道导弹——既配置在无防护的、也配置在经过防护加固的地面发射场上。这种导弹的精度不够高,因为它是从地面上用无线指令信号对导弹进行控制,容易被电子干扰设备干扰。SS-7所用的液体推进剂可以长期贮存,这就大大缩短了发射导弹所需的准备时间。但总的来看,无论是SS-7还是SS-8的作战戒备程度仍然相当低。

SS-7和SS-8第二代洲际弹道导弹约有三分之二是配置在开阔的无防护的发射场上(每个发射场上配置2部发射装置)。这样的配置方式虽然保证了迅速重新装弹再发射的能力,但发射场本身却很容易受到敌方攻击。SS-8是在地下发射井中发射的,这虽然提高了导弹的生存能力,但1部发射装置上集中部署3枚洲际弹道导弹,却使它们容易被摧毁,装弹技术和过程也比较复杂。

SS-8导弹

到1965年10月,在发射阵地上已配置222枚SS-7和SS-8,其中大部分是SS-7。到1979年,根据限制战略进攻武器临时协定(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条款,所有这些导弹全部退役,以便为部署新型潜射导弹留下余地。

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有6种。其中3种(SS-9、SS-11和SS-13)已派出担任战斗值勤,而其余3种(SS-X-10,SS-X-14和SS-X-15)已停止生产。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更高的精度,并装备有抗电子干扰系统。导弹配置在彼此相距相当远的加固地下井发射装置上,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它们的生存能力。

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中最早的一种是扬格利设计局研制的“悬崖”SS-9液体导弹。SS-9的试验始于1963〜1964年,1966年开始装备战斗部队。最初推测,SS-9将取代用来打击面目标的SS-7,但结果它们被重新定向,改为摧毁美国“民兵”洲际弹道导弹的加固地下井发射装置。据报道,1969年初部署在丘拉坦姆的SS-9I型具有用低伸弹道发射的能力。1966〜1972年间,共计部署288枚各种型号的SS-9洲际弹道导弹。

1966年初苏联开始部署切洛梅设计局研制的一种较小较便宜的“赛果”SS-11液体洲际弹道导弹。这种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速度高得令美国情报分析家们感到吃惊。在1966〜1974年间,共部署了1030枚SS-11导弹。SS-11洲际弹道导弹是苏联的能够执行各种任务的导弹中的第一种。看来,SS-11最初是瞄准美国空军携带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的基地。不久,它改为攻击美国的地面目标,而后来则又用于攻击西欧和欧亚大陆的目标,这是因为苏联试图研制机动固体远程洲际弹道导弹而未获成功的结果。

SS-13导弹

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中的最后一种导弹“野人”SS-13是苏联第一种大型固体洲际弹道导弹。从一开始就规定,SS-13(1969年首次部署)将是机动式的,但因制导系统和火箭发动机工作复杂以及机动方案耗资很大,只好改为将导弹部署在地下井发射装置中。总共只部署了60枚SS-13洲际弹道导弹。

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始于1965〜1966年,在1974〜1975年间部署三种大型液体洲际弹道导弹(SS-17,SS-18和SS-19。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更高的精度(由于采用弹上数字计算机和更完善的制导系统生产技术),装有分导式多弹头,可达到更高的生存率。

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中最大的导弹“魔鬼”SS-18,是准备用来替换SS-9的。1972年对带有单弹头的SS-18I型导弹进行了首次试验。1974年末开始部署这种导弹。其余两种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液体导弹“鞭策者”SS-17和SS-19,其研制目的是用来替换SS-11。

SS-17于1972年用单弹头进行首次试验。SS-17的研制速度最初比SS-19还要快。给人的印象是,SS-17是一种更完善的导弹〔36〕。1974年4月,第一次对SS-19采用分导式多弹头进行试验。后来它成为苏联第一种被派去担任战斗值勤的装有分导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1973年8月,装有分导式多弹头的SS-185型洲际弹道导弹开始飞行试验,而于1976年开始将其部署在经过改装的以前专供SS-9使用的地下井中。

到1975年末,SS-17和SS-19已配置在以前SS-11所使用的经过重新改造的地下井中。装有4个弹头的SS-17执行以前由SS-7担负的任务,而携带6个弹头的SS-19,其任务则与以前的SS-11相同。同时还补充了分导式多弹头的SS-18导弹。

SS-18导弹

到1979年,已部署100枚SS-17洲际弹道导弹、约200枚SS-18和200多枚SS-19。尽管对运载工具的数量进行了裁减(从1607个减少到1398个),但随着装有分导式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投入使用,弹头数却大大增加了。1977年开始对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的得到改进和精度更高的改进型——SS-17III型、SS-18IV型和SS-19III型进行飞行试验。到1984年底,在已部署的SS-17和SS-19中绝大多数是改进型SS-17III型和SS-19III型。1985年底基本上完成了SS-18IV型的部署计划。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约有二分之一是配置在“超级加固”的地下井中。

第五代洲际弹道导弹中的第一种导弹是机动式单弹头“镰刀”SS-25,1985年秋开始装备战略火箭部队。第二种洲际弹道导弹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解剖刀”SS-24,在1977年9月至12月之间开始装备部队。这两种洲际弹道导弹都是固体的,这就意味着它们具有很高的战斗准备程度和作战效率,并极大地减少了技术维修工作量和与贮存相关的复杂性。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的大量部署,可视为在苏联战略火箭部队的构成中发生了与70年代末导弹装备分导式多弹头一样的重大变化。部署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也耗费了数目可观的资金,因为用于建立机动导弹作战用永久性基地的费用明显地超过将导弹配置在地下井中所需的费用。

1982年10月26日开始对SS-24洲际弹道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苏联声称,该洲际弹道导弹是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允许发展的唯一的一种新型洲际弹道导弹。1983年2月8日和5月4日,对SS-25导弹进行了飞行试验。美国确认,SS-25是第二种新型的洲际弹道导弹——它破坏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条款。1984年1月,美国指控苏联不遵守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苏联却坚持认为,SS-25是条约允许的SS-13导弹的改进型。

SS-25导弹就是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俄罗斯“白杨”洲际导弹。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