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子T50根本不算五代机
文|蒋校长
老有人比较来比较去的拿f22,歼20和俄国T50作为标准5代机(原四代)来横向比较性能,其实,以老蒋的看法,毛子T50就是专门钓三哥用的,坑阿三货,根本不能算第五代战斗机。

特别声明:本文所有图片数据均来自于公开网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涉及泄密。

五代战斗机的标准来自于f22的问世,标准就是4s,Stealth(隐形);Super Sonic Cruise(超音速巡航能力);Super Maneuverability(超机动能力);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超级信息优势超战场感知)

从目前来看只有美国f22可以完全达到,中国歼20其它三项应该完全没有问题,超音速巡航尚存疑,但起码后期新型发动机改进装机后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因为五代机设计之初就是全面的综合性能目标设计指标,所以综合性能上五代机和四代机还是有整体性能的巨大代差的,四代机再怎么改进,受限于原始设计也无法跨越代差。


而五代机标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隐身能力,因为其它几个性能即使4代战机在大幅度改进后也可以逐步达到,只有隐身能力是个系统工程,在机体外观设计时就要提前统筹考虑,气动布局是在新飞机研制初期就要重点考虑的,后期无法大幅更改。

说回T50,之所以说坑,就是其基本不具备隐身能力,啥?等离子隐身?你似不似傻?真信你智商就该充值了。
一 完全没有隐蔽的暴露在外的发动机,这是全机最大的反射源,红外特征极为明显,就这还好意思说五代机?逗傻子呢吧。


从底下看,几乎就是俩发动机扛着一个薄片机身。

二 完全没有任何遮蔽的进气道进气口,很多战斗机为了达到正面隐身效果,对进气道进行了遮蔽,甚至在设计之初就进行了优先优化处理,比如s进气道,进气道成s形状,使得发动机最大的反射源前风扇不直接暴露在外。

下图是f18大黄蜂,典型的三代机,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过隐身的问题,可以从进气道清晰地直接看到发动机风扇,这是非常大的正面雷达反射源,现在很多四代机改进都在进气口加上屏蔽网,但是会影响进气效率,近而影响飞行性能,而且隐身效果也跟五代机不是一个量级。

大直筒,进气效率倒是高,也对,这种薄片机身你让进气道咋s。

可以参考一下s进气道的内部结构。


从这个角度还能看到从未打开过的所谓的内置弹舱。
直进直出,这么看非常明显了吧,直肠子,从嗓子眼直接看到P眼。

第五代战斗机座舱盖大多使用整体式,取消框架,也是为了尽量减少雷达反射源。

看看毛子这种分体框架座舱盖,还活在80年代,标准四代机。


这种框架是非常大的雷达反射源。




美国早在f16年代就使用了一体座舱盖,f22更是发扬光大,一体仓盖主要的困难就是强度问题,但视线最好,如果要反雷达还要在座舱盖镀膜。



中国早期的歼20也是类似f22的整体座舱盖。

后期又加上了加强框,原因还不知(无外乎加强强度),不过跟俄国的区别还是巨大的,座舱盖玻璃还是一体的,加强框是在内侧加强,加上座舱防雷达涂层后是不会影响隐身效果的。


隐身战机要求弹药全部可以内部挂载(当然低威胁程度作战外在挂弹能力是保留的),到目前为止T50连所谓的内置弹舱都没有打开过,我们仔细比较一下几款战机的内置弹舱,我就想问问T50的内置弹舱可能在哪里?逗傻子呢吧?
我们来看看f22的主内置弹舱,主要为一个主舱体,又分为两个独立的内部空间,可以挂载6发中距空空导弹。


上下两图还可以看到侧面副弹舱也已经打开,可以挂载格斗空空导弹,主副弹舱巧妙的利用了进气道造成的空间。


侧弹舱发射响尾蛇格斗导弹。


主弹舱深度跟机体厚度有关。

F35因为单发,造成机体两个主弹舱左右配置,但因为机身比较厚实,弹舱的深度大小也相当可观。

最后来看看我们的歼20,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歼20机体最大,额外的一个好处就是内部弹舱空间相对可以更大。

但是,相对于欧美我们的电子元器件体积相对较大,通俗的说同样性能我们的导弹个头可能会相对更大,同样大小我们的性能可能会略差,这方面劣势很可能抵消掉我们内置弹舱更大的优势,而俄国导弹在这方面只会更严重。

结构类似于f22,主弹舱单侧可以挂载2枚远程重型空空导弹,据说使用的是双脉冲火箭发动机。

这种尺寸的内部弹舱相信挂载反舰和对地导弹也可以胜任,最起码主弹舱挂载两枚应该完全无压力,歼20的主弹舱有数据说大约4.5米长,大家自行评估吧。

歼16近期挂载测试,可以看到导弹的个头可不小,据说编号是霹雳15,射程从125-400公里的说法都有,甚至有消息称接近500公里射程,导弹长度有说5米有说6米的。


侧弹舱可以挂载霹雳10e这个尺寸的格斗弹。


机体厚度红线。


假想的主弹舱挂载中距空空弹最少可以挂载6发。

霹雳12的外贸版本长度3850毫米,跟米国AIM120类似。

网上不知名作者做图,可以很好诠释挂载重型远距空空弹和中距空空弹可能的搭配方式。

咱在回头看看从来没有打开过弹舱的f50,据说弹舱可能位于红色部分。

主弹舱还有可能真实存在,不过从尺寸深度来看非常不乐观,至于格斗弹舱位置,呵呵,你真信啊,估计是实在没地方编了。

对比一下f22的大体住弹舱位置和大小。

高山做的CG图f50可能的主弹舱配置,问题是咱能现实点看看毛子导弹的尺寸吗,又不是挂法国的米卡,R77基本不可能放的进去。

就t50这纸片一样的机体厚度,我就想问问往哪插,Al31的发动机直径大约1300mm,看T50的俩个发动机之间的大小也就比Al31直径略大。

其实苏27在两个发动机中间的位置是主内油箱,我就想问问,如果真在那里设了内置弹舱(先不说大小),机内主燃油往哪放?T50的作战半径可是号称1100公里。

侧面透视看看,就是两个主弹舱真实存在,因为机体厚度越往后越薄,弹舱的深度也会差别巨大。

这个。。。。。。YY一下就成,千万别当真。

R-73格斗弹,个头比美国响尾蛇要大。

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弹R27个头更大,基本上没有内置的必要和可能。

主动雷达制导的R77是目前毛子最先进的中距空空弹,个头小了不少,尾翼折叠的话有可能塞入假如存在的内置弹舱,不过恐怕前面超不过3枚,后面超不过两枚,这已经是最乐观的YY了。

下图重型远距空空导弹号称300公里的KS-172-s1,呵呵。

号称400公里的RVV-BD超远程导弹,个头可都不小,T50的所谓内置弹舱想都不用想。

大概比较一下弹体大小kh-31和ks-172,就T50那薄片身材内置弹舱能塞下?(如果真有内置弹舱的话)。

正面看除了t50是个扁片以外,其它三款隐身战斗机都是正面成一定厚度的矩形,除了隐身的需要外主要就是要考虑内置弹舱的存在。

侧面看一下机体厚度。

从后方看更明显,纸片机身,气动布局倒是不错,我就想问问内部弹舱往哪插。


刨了舱门厚度,机械部件,加强机体结构,能平着放两枚小个头的导弹我就算他能个。

看看歼20的厚度。


F22后面看看机体厚度,F22的矢量喷口只能上下偏转,顺便吐槽一下T50以后可能安装,所谓全角度的矢量发动机,先不说寿命和实际使用效果,反正三哥已经在苏30MKI上当过凯子了,一个路数,先吹,谁信谁知道,有种别停飞啊。

简单从以上几点就可以看出T50根本不可能属于第五代隐身战斗机范畴,它就是一架苏27拍扁了的终极大改(那不是有苏35呢吗?)废话,废话,废话,不做个拉皮拍黄瓜,不说是跟F22比肩的第五代战斗机咋骗好高骛远人傻钱多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三哥啊。


纸片飞机。

如果按毛子的划代方式苏35算四代++,T50顶多可以算四代+++,从目前看超机动性还是不错的,不过在未来超视距为主导的空战格局中,超强的狗斗能力意义有多大?(更何况f22和歼20的格斗能力也未必不如T50),你敏捷性再好好得过导弹?


T50机体和发动机的安装方式结构跟米格29这种典型的4代机毫无二致。

至于4s里的其它三项,超音速巡航即使现在做不到换发后我相信T50可以达到,超机动性以毛子的以往的尿性和T50的气动应该完全没有问题,战场的感知。。。。。以毛子的火控雷达光电水平来说跟欧美和中国应该都有一定差距了,整体而言四代机大改,以前称为三代半战机的台风阵风歼10c苏35应该都能做到,但是四代大改就是大改,装什么五代啊,好坏好坏的。

最后祝愿三哥在2025年前能开上,单价不要超过2个亿美刀。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