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造核动力战略轰炸机?看看美苏怎么做的
文|军机图
能够长久地在天空中飞翔是人类的梦想,然而自从飞机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始终没有能够出现一款哪怕连续飞行数日的飞机。阻碍航空器长时间飞行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机组人员的疲劳程度和生活物资消耗,二者是目前以航空煤油或汽油为能源的航空器面临着航程受载油量限制的困扰。而如果将理论上能够实现“无限动力”的核动力装置作为飞行器的动力来源,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很多军迷曾发问:为何中国不造核动力轰炸机呢?今天我们来看看当年的美苏是怎么做的,以及核动力飞机的未来发展。

冷战时代,核动力飞机的概念曾经红极一时。美国与前苏联分别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过核动力飞机的研发,其中美国以B-36战略轰炸机为基础设计了NB-36H核技术验证平台,而前苏联则以图-95战略轰炸机为基础设计了图-119核动力验证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美国和前苏联发展的核动力空中平台事实上并非是以核能作为飞机发动机的能源来源,而仅仅用于核装置搭载于战略轰炸机的适配性与辐射指标测试。从这一角度来说,核动力飞机的初始发展阶段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核能推进目标,这既受限于当时的航空器设计技术水平,又与核动力机组的先天限制性有直接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美苏两国均选择了大型轰炸机作为核动力测试平台,这并非没有原因。之所以选择战略轰炸机而非大型运输机作为核动力搭载平台,原因在于战略轰炸机本身就对续航能力非常高的要求。而相比之下,大型运输机虽然在平台规格上更加适合搭载复杂的核动力系统,但是由于核动力机组本身需要占用较大的机身空间,这将导致货舱容积减小。同时,相比于续航能力,大型运输机更加注重经济性,因此核动力用在运输机上并不划算。

而在NB-36H和图-119之后核动力飞机“后无来者”,也并非是没有原因的。冷战结束后,主要强国之间的核威胁限度大幅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几率已经几近于零,自然也用不着常态化部署战略轰炸机到别的国家附近“巡航”。这种背景之下,核动力飞机本身的发展前途就不甚明朗。而更加令人沮丧的是,尽管随着核能技术的逐渐发展,商用核反应堆在安全性、功率、散热指标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相比之下小型核反应堆的进步却不那么明显。换句话说,目前依赖核裂变技术的小型核反应堆,即便勉强装机其效果也不会比NB-36H和图-119有质的提升,这就使得核动力飞机在现阶段仍然没有实际意义。由此可见,目前核动力飞机发展的“沉寂”,根本原因仍然在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而如果要为核动力飞机找出一条出路,空天飞机和核聚变技术或许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作为理想中的下一代航天器,空天飞机要求具备从普通机场常规起降后可突破大气层飞行的能力,很显然依赖空气工作的喷气式发动机(含冲压发动机)很难实现这个目标。而火箭发动机虽然可在大气层外工作,但从经济角度非常不划算,同时也难以实现小型化设计,这使得核动力成为了空天飞机理想的动力选择。而核聚变技术如果实现突破并实现装置小型化,那么不但在安全性上将完全超越目前的核裂变技术(核聚变技术不依赖放射性金属元素,因此产生的辐射泄露风险可以明显降低),而且功率上也会大幅超越现有的航空器发动机。尽管这个目标现在看来还比较遥远,但作为一个值得探索的发展方向,一旦成功将大幅拓展人类的活动空间。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