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虽然技术超群但是最终却黯然下马

军迷圈官微
文|军武新观察
图为歼9战机,当年方案反复修改最终下马。过渡追求先进的典型
或许有很多军迷会觉得奇怪,为何中国战机研发代号会出现断档。比如歼10歼11,但是在到后面就没有了,一直到歼15歼16的出现才连接上。那么中间的代号去了哪里呢?其实这些都是因为种种原因下马的或者是干脆还停留在图纸阶段的项目代号。按照我们的传统用过了基本上就不会在用了。这种情况还要从我们建国后说起。
当年中苏蜜月期的时候,苏联以半卖半送的方式卖给中国大批战机,同样移交了一批飞机图纸,这其中就有米格17,米格19以及米格21,分别对应歼5,歼6以及歼7。作用之大难以想象,可以说培养了一大批的航空人才。后来随着中国和苏联的决裂,中国外部压力非常大,再加上一些体制等原因,部分单位丝毫没有考虑自身研发实力,盲目追赶国外先进指标,造成了战机型号不断的上马却又不断的下马。这其中最可惜的就是歼12战机。
图为歼12战机三视图,从图片可以看出开缝前缘以及后襟翼等等复杂设计
歼12战机又名空中李向阳,李向阳何许人也?是最早平原游击队里面主人公的称呼。擅长打游击战,两把驳壳枪用的出神入化。为何歼12会叫空中李向阳呢?一是这个名字是叶剑英元帅在看过飞行表演后亲口说的,而是这个外号十分贴合歼12的各方面优点。因为歼12本来就是以空中游击战为主的。
歼12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常规喷气式作战飞机之一。其机长仅仅只有10.6米,翼展也仅有7.2米。空机重量仅仅只有3.1吨,最大起飞重量也仅有5.3吨。即便是以那个年代的眼光来看,歼12也是极为袖珍的飞机。歼12也是第一种贴合中国空军作战思想自主研发的战机,当时的要求就是可以打游击,而且又要方便快速的制造,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装在卡车上转场移动,并且对起降性能要求很高,起降距离必须要短。
图为5架原型机之一的歼12,不知为何前缘开缝取消了,后双开缝机翼也简化了
为此当时的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也是花费了大力气,因为歼12主要是以空中作战为主,所以要轻便灵活,又要兼顾短距起降,那么整机推重比就要高。在当时发动机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减重来获得高推重比。为此机翼大面积使用了复合材料,飞机风挡居然采用了一体式风挡,而不是当时国际上主流的三片式风挡。为了机动性能,在机翼设计上使用了前缘开缝以及后后缘双开缝襟翼技术,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其实主要还是因为飞机小,好造一点。
在火力上歼12携带两门机炮,外加两枚格斗弹(歼12没有火控设备)。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可以说歼12一旦装备部队一定会不同凡响,但是最终还是下马了。歼12的下马时间为1978年,这个时间点下马丝毫不奇怪,西方三代战斗机已经呈井喷式发展了,如果碰到西方先进战机将没有一点胜算,其机体空间小也是下马的重大诱因。如果歼12提前20年出现,那一定会有广阔的前程。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