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57沦为鸡肋的又一力证!俄战机技术或将被中美彻底甩开

军迷圈官微
文|烽火君
8月17日,在俄罗斯卢霍维齐举行的一次纪念活动上,一架苏-57(T-50)战斗机原型机正在进行飞行展示。不同以往的是,这架苏-57的左侧进气道下方挂载了一个全新的观瞄吊舱。
苏-57第5架原型机,编号T-50-5R,机身号码055
这是苏-57第一次挂载观瞄吊舱。从外观上看,该吊舱采用尖楔形头部,看起来与美国著名的“狙击手”吊舱比较类似。根据俄方在2015年公开的资料可知,该吊舱正是俄方专门为了苏-57战斗机而研制的101KS-N光电观瞄吊舱,用于对空和对地搜索、跟踪和目标指引,增强战机的态势感知能力。
注意近期道下的光电吊舱,这是苏-57第一次曝光携带光电吊舱
作为俄罗斯空天军的新一代战斗机,苏-57机载设备也集合了俄罗斯能拿的出手的最先进技术。101KS-N吊舱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部件,实际上只是101KS机载光电搜索与跟踪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套系统还包括101KS-V光电雷达系统、101KS-O激光定向红外对抗系统、101KS-U紫外导弹逼近告警器等等。
苏-57雷达和光电传感器分布图
2015年俄罗斯展出的101KS-N机载光电吊舱,当时还是模型
这套101KS-N吊舱是苏联/俄罗斯第三代机载光电吊舱,首次采用了单孔多通道技术,成功应用了650×512规模的红外焦平面阵列,并且集成了夜视和激光瞄准等多种功能。如今101KS-N成功装上苏-57战斗机,标志着俄罗斯终于成功突破了先进机载光电吊舱技术的诸多难关,达到了美国在该领域20年前的水平。
美国“狙击手”系列吊舱性能先进,战斗机、轰炸机、攻击机都能装备
坦率地讲,俄罗斯101KS-N吊舱与美国及其盟国广泛装备“狙击手”吊舱之间仍然存在性能差距,并不是多么值得贬低的事情。事实上,中国也同样在努力追赶差距,直到2016年珠海航展,与“狙击手”架构和功能相当的“鹰隼3”系列吊舱才首次公开,并开始装备歼-16和歼-10C等四代半战斗机。
“鹰隼3”根据口径分为3个型号,采用模块化设计,总体性能基本达到美军“狙击手”吊舱的水平
歼-16携带“鹰隼3-330”型光电吊舱
但是,毕竟歼-16是与F-15E相当的多用途战斗机,使用外挂吊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按照第五代战斗机的眼光来看,苏-57在设计之初就定位采用这种外挂式吊舱,是完全不合格的。
苏-57原本就采用跟苏-27类似的宽间距布局,超音速飞行阻力较大;进气道下方挂载额外的吊舱,势必会进一步加大阻力,恶化、甚至丧失超音速巡航的能力。更悲剧的是,101KS-N吊舱并没有采用任何低雷达截面设计,口盖、缝隙、铆钉完全裸露在外;挂载该吊舱后,苏-57原本就一团糟的雷达隐身性将进一步严重恶化,从“半吊子”隐身彻底沦为根本不隐身。
可以看到101KS-N外观粗糙,尾部的冷却进气口凸出,完全谈不上隐身
原本用于辅助执行高风险对地精确打击任务的吊舱,却会导致完全失去超巡和隐身性能,堪称南辕北辙。出现这样的性能方面的矛盾,并不能完全用经费拮据、技术短板等理由来解释。归根结底,在方案设计之初,就对苏-57/T-50功能定位不够清晰、性能取舍不够果断,是如今苏-57不断出现性能争议的根本原因。
技术过于妥协,是T-50/苏-57挥之不去的梦魇
对比之下,尽管中国航空工业在高精密光电领域同样落后欧美,但是歼-20整套机载光电系统的研发却看起来颇为顺利。一方面,歼-20总体设计起点高、考虑充分,合理吸收了美国F-35的部分设计思路,预留了足够的机内空间、软件架构、供电及热管理余度,等待国产EODAS等子系统发展完善再逐步装机。另一方面,始终围绕争夺制空权这一首要目标,对一些不是很有必要的功能也做出适当“精简”,确保子系统研制符合自身目前的技术实力,不过多耽误进度。
歼-20机头下方的并不是EOTS,而是类似IRST,只有前半部分是透明的
例如,歼-20机鼻下方设置有一个“钻石”形的光学窗口,似乎是“山寨”F-35的设计。F-35的这套装置叫做“光电瞄准系统(EOTS)”,集成了对空和对地功能,由7块镀膜的高精度蓝宝石玻璃覆盖,不需要额外吊舱就能实现360度对地探测。
但是歼-20暂时不需要像F-35强调对地打击能力,因而只需集成前视红外成像(FLIR)、红外搜索和跟踪(IRST)等对空探测功能,范围覆盖前半球即可,无需对地360度无死角成像和激光测距等功能。如此一来,歼-20的这套光电系统的研发难度相比于F-35的EOTS大大简化,但对空光学探测能力却不受丝毫影响,气动阻力和隐身性影响又微乎其微。
F-35机头下方的是EOTS,前后各个方向都是透明的
正因为歼-20从论证到立项,始终瞄准与强敌争夺制空权的核心目标,所有子系统的性能取舍都十分明确,必须有的功能哪怕暂时跟不上也要留好空间。反观T-10/苏-57,依然没有完全吸取米格1.44和苏-47的教训,没有把握好隐身、气动、机载设备之间的取舍关系,还在苏-27的底子上兜圈子。
或许这么做,确实符合俄罗斯近年来经济不佳、军费拮据的实际情况;但是技术应用过分妥协的后果,却很可能是俄罗斯人在战斗机技术领域再次耽误十年;最终在2025年后第六代战斗机逐渐成型时,彻底丧失与中美两国同台竞技的机会。(文/妹子杨)
如果始终摆脱不了苏-27的设计思想,那么苏-57也只不过是“加强版苏-35”而已。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