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直20大图证实:机头有隐身设计!酷似中欧合作这一新机

军迷圈

关注

文|空军世界加特林

近日,中国最先进的国产直升机——直20的若干清晰大图,首次出现在社交媒体上。随后出现了诸多热议直20直升机技术特点的帖子,作为空军世界小站的站长,本人也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直20的最新大图,证明了它有着先进的隐身设计!

直20直升机地面大图

读者们可能会质疑,直20并没有美国隐身的RAH-66科曼奇武装直升机那样的外形啊?确实,直20并不是一个像科曼奇那样全面采用隐身设计的直升机,但最新大图证明,直20也有着一定的隐身特征,例如其机头的设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假如说,直20机头使用的是“部分隐身”的设计,那么有多大作用?这里站长本人做一点简单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张已经传遍全球各地的直20直升机地面大图的机头部分。与它下面的美军UH-60黑鹰直升机机头部分相比,可以看出直20机头有一个明显的折线前缘,而黑鹰直升机机头则几乎是半球形过渡。

直20直升机的折线外形机头

UH-60黑鹰直升机的半球状机头

直20直升机的这一折线外形机头,恰恰是一个雷达隐身设计,比黑鹰直升机的机头要先进了一代。当然,我们也记得,科曼奇直升机直接使用了类似于F-22、歼20、F-35战斗机外形那样的尖锐折线机头,比直20还要跟进一步。

为什么这个折线外形机头可以雷达隐身呢?这是因为,根据物体在被雷达照射时、散射无线电回波的特性,这一折线外形能够把雷达回波集中在较少的一些方向上,而黑鹰的半球形机头几乎是向各个方向都反射、散射回波。因此,前者回波被敌方雷达捕捉到的几率,要比后者小一些。这也是为什么F-117、科曼奇、F-22、歼20、F-35使用类似机头外形的原因。

在过去,直20直升机的照片较不清晰(例如下图),当时我们并不确定这一中国最新直升机有着机头隐身的特点。

直20过去的照片

为了实现这一机头外形,在设计、测试与加工制造实现等环节上,有不小的挑战。直20直升机这一机头,要求承力框架与蒙皮、透明窗口框架与透明材料,都有着比黑鹰直升机对应部件更为复杂的外形与结构。

直20的机头实际上是两个倾斜的凸起曲面,在交合部分形成连续三维变化的较尖锐接边,而且还要考虑若干无线电(例如安装地形规避雷达等)或者光学透明的窗口(光电探测设备以及导弹告警器)的需求。此外,还必须满足气动上的要求,阻力要小,不能产生明显的不利气流影响。最后,机头多个窗口的透明材料,也有较高的技术难度,毕竟中国在歼10研制时还无法独自搞出它的复杂座舱盖,如今能够实现这样复杂的军用级别透明材料应用,实在是很大的突破!

可以看出,这种复杂机头,面对方方面面的高难度挑战,依靠传统手段较难实现,需要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加工制造工艺,从而满足高度精确而连续三维变化的各个框架与蒙皮的设计制造。这说明了中国直升机行业,已经完全达到了这一领域的世界顶尖水平!

说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这个机头有些眼熟?没错,它很像曾经火爆了一阵子的直15民用直升机(目前中方正式名称为AC352,欧洲名称EC175)的机头。我们都知道直15来自于中欧合作的努力,而这种折线外形机头,恰恰是近年欧洲直升机先进产品的特征之一,中国也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欧洲合作伙伴的水平!

直15直升机明显的折线外形特征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做成美国RAH-66科曼奇直升机那样的尖锐折线隐身外形呢?笔者推测其主要原因是,科曼奇那种设计的难度更大,对于直20这一通用直升机来说可能得不偿失,因此选择了折中的方案。也就是说,虽然直20机头隐身效果不可能像科曼奇那样好,但较为易于实现。而且直20这一通用直升机平台,在隐身能力上的要求没有那么严苛。当然,为直20进一步增强机头雷达隐身能力,也不是多困难的事。

此外,中国在歼20等隐身作战平台发展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具有全反射的导电镀膜隐身设计。这一镀膜的用处是,防止雷达波从透明窗口进入座舱内部,而座舱内部通常是一个“腔体散射”的强烈雷达反射源。该镀膜没有明确的外观特征,暂时无法从直20照片上看出来是否应用了该技术,但笔者认为应当用上了这一已经不太复杂昂贵的隐身手段。

正如许多网友所说的那样,直20这一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顶尖战机,有着极为“高大上”的技术特征。它的机头雷达隐身设计,正是其中的例证之一,值得我们为之点赞!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