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57部署叙利亚实战测试 或将大战F-22上演好戏

军迷圈
文|空军之翼
2月22日,俄罗斯国防部突然向叙利亚赫梅明空军基地部署了一批新锐战机,其中包括4架苏-35、4架苏-25、1架A-50U预警机、2架苏-57。
这是2月3日俄军一架苏-25在叙利亚伊德利卜省被击落之后,俄罗斯国防部首次向叙利亚增派战机,以增强驻叙俄军的作战实力。
这次作战部署有两大亮点,一是大幅提高自卫能力的苏-25SM3终于来到叙利亚,二是刚刚完成第一阶段国家测试的苏-57原型机,已迫不及待地来到叙利亚进行实战测试。
截至2017年3月,俄军已经在叙利亚战场测试了160种武器系统,都“显示出了可靠性和有效性”。俄罗斯已经在这里对苏-34、苏-35、苏-30SM成功进行了作战测试,叙利亚自然也将成为苏-25SM3和苏-57的实战练兵场
PAK-FA是俄语“未来前线航空系统”的缩写,是俄罗斯苏霍伊飞机公司正在研制中的一种第5代战斗机,原型机编号T-50,于2010年1月29日首飞,俄罗斯空军的正式军用编号是苏-57。该机将是俄罗斯空军装备的首款隐身飞机,苏-57在未来将取代俄罗斯空军的苏-27和米格-29战斗机。
俄罗斯人更多把苏-57视为一种反隐身战斗机的战斗机,能依靠自身的各种主被动传感器在较远距离上发现敌方隐身战斗机并实施攻击,此外还具备极强的近距格斗能力和完善的电子战和定向激光干扰系统,以及种类繁多的空空和空地制导武器。作为俄罗斯空军中装备数量不多的“银弹”,苏-57将是一种“全能”而不是多任务战斗机。
随着俄罗斯经济情况的好转,俄罗斯空军发起了新一轮的PAK-FA“未来前线航空系统”竞标,苏霍伊、米格和雅克夫列夫三家战斗机设计公司参加了竞争,苏霍伊方案在2002年获得了PAK FA竞争的胜利,成为未来第五代战斗机的主导设计单位。苏霍伊新机的原型机编号T-50,俄罗斯空军代号I-21,项目代号“产品701”。
俄罗斯空军最初计划采购150架PAK-FA,俄罗斯国防部原计划在2012年购买10架预生产型用于作战测试和评估,然后在2016年开始生产首批60架生产型飞机,到2020年共接收55架PAK-FA。
但是俄罗斯国防部负责装备采购的副部长尤里·鲍里索夫在2015年3月表示,由于国家经济日益恶化,空军将减缓PAK-FA的生产进度,首批订单将削减到12架。由于PAk-FA复杂性和成本上涨,俄罗斯空军将保留第四代苏-27和苏-35S作为机队主力。
由于遭遇无法确定的技术问题,T-50的首飞从原定的2007年初开始被反复推迟。时任俄罗斯空军司令亚历山大·泽林在2009年8月承认,T-50原型机在发动机和一些技术方面仍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对静力测试机身和早期原型机进行测试之后,苏霍伊的设计师发现机身结构无法承受极端机动产生的应力,因此对T-50的机身内部进行了改进,大幅增强了机身的结构强度。头两架采用第二阶段机身结构的是第六架原型机T-50-6-2 056号和静力测试机身T-50-7,2016年4月27日,056号首飞
第二阶段机身在外观上的不同是发动机舱上下方都涂有油漆而不是裸露金属蒙皮,进气道侧面的泄气门经过重新设计重新定位的气门,尾椎明显扩大以容纳后视X波段相控阵雷达。
在设计PAK-FA时,苏霍伊设计局就以F-22为假想敌进行了针对性设计。T-50是一种隐身并具有超级机动和超级巡航能力的战斗机,机身广泛采用复合材料制造,意图降低RCS,迫使F-22进入视距内格斗。
T-50极为重视格斗性能,该机采用翼身融合体机身设计,具有全动平尾和垂尾,当两片垂尾都向外偏时就可作为减速板使用。该机安装有矢量推力发动机,进气口前方具有可调节前缘涡流控制器(LEVCON),用于控制此处产生的脱体涡,并提供一定的配平功能。LEVCON是4代机前缘边条的进一步发展,能大幅改善T-50的大攻角操控,在不使用矢量推力的情况下也能提供快速的失速改出。
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和推力矢量喷管使T-50具有很强的抗偏离特性,并在在偏航和俯仰轴上都具有高度的机动性,使飞机不仅能做超高攻角机动,如“布加乔夫眼镜蛇”和“敲钟”,还能做高度损失很小的水平旋转。
T-50的超音速巡航和作战高度也将使该机具备比前一代战斗机大幅增加的优势。T-50广泛使用复合材料制造,结构重量的25%和蒙皮的近70%都是复合材料。
新的第二阶段机身引入了更多隐身特性,如发动机舱全包覆蒙皮设计,据说还有复合材料制造的进气道雷达屏障。弹药安装在发动机机舱之间机腹的两个串列主弹舱,以及翼根处的两个三角形凸起近距格斗弹舱内。武器内置化不仅能保持飞机的隐身外形,还大幅降低了阻力,维持飞机的高机动性能。先进发动机和启动设计使T-50能实现不开加力的持续超音速巡航,凭借大内油,使T-50的超音速航程超过1500公里,是苏-27的两倍以上。
在T-50矢量喷管设计中,苏霍伊解决F-22尾喷管只能在进行俯仰控制的局限,左右喷管转轴的垂直中心线向外侧偏转了32度(右喷管向右偏,左喷嘴向左偏),使喷管可以在一个V形相交平面内偏转,提供部分三维矢量控制能力,并实现了在推力矢量失效时也能从容改出尾旋。
T-50在隐身设计上强调前向隐身,其隐身设计特点更多集中于降低前半球RCS,该机与F-22相比,后机身的隐身设计就显得漫不经心了。
T-50的全向隐身能力不如F-22和F-35,俄罗斯设计师牺牲了一些隐身性能,但即使这样,T-50的RCS仍大幅低于4++代战斗机,如“阵风”和“台风”。也许俄罗斯设计师对苏-57隐身性能的要求就是其前半球隐身能力足以大幅缩短被F-22的APG-77雷达发现的距离,然后在视距内解决问题。T-50总设计师透露该机的RCS约为0.01平方米。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