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战略步枪:口径太小威力不够 当远程炸逼真不够格

军迷圈
文|候知健

QTS11战略步枪
在步兵手持发射的榴弹发射器中——包括从M79这样的独立发射器,到下挂的M203/M320,再到美国OICW和中国QTS11战略步枪中的面杀伤组件等所有类型在内,最大的一个矛盾就是:射程与威力不可兼得。
因为人体能够承受的武器后坐力实际上很有限,因此在动量守恒定律的约束下,能够用在单兵手持发射武器上的榴弹,弹头重量和初速两个关键参数的乘积上限很低。

美式40低速榴弹,注意引信体积
先从威力说起。你要有威力,弹头重量就要比较大,这样才能装下更多的炸药和预制破片。
特别是榴弹弹头的关键技术和部件在于引信,要依靠它确保该起爆的时候会炸,不该爆的时候坚决不炸。而为了实现传爆序列隔断(击针不能对准底火)等一系列安全设计,引信是必须有一个相当复杂的机械结构的,这个体积在小到一定程度以后,再缩小极其艰难。

美国新型25毫米榴弹,引信体积比例还是很大
在越是小巧的榴弹上,引信占据的体积和重量比例就越高,能用来装填炸药和破片的比例越低。特别是后来的智能引信榴弹上,一方面机械引信的体积重量减小本身就相当艰难,另一方面又要加入电子器件,因此引信的总体体积重量相较于过往的老式产品并没有什么优势。
再说射程。对榴弹射程、特别是有效射程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发射器能把它加速到多快。
高初速的最直接优势,就是能把弹头抛射到更远的地方。涉及射程的其它优势要隐晦一些:更高的速度,使得榴弹飞过相同的距离,需要的时间少得多;而打击远处目标时,弹道弯曲的程度也要缓和得多。

左右两种40榴弹,后坐力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这使得它受横风等气流干扰因素的作用更少,更不易偏离原本的飞行轨迹;同时也更容易实施准确的瞄准——特别是对于狭小窗口和需要预估提前量的运动目标。这两个原因是决定武器实际射程的关键因素所在,因为真正有效的射程指标实际上不在于单纯的能打多远,而在于保证足够准确性的前提下能打多远。

M79,发射低速40榴弹

MK19发射器,发射高速40榴弹
此前的单兵手持发射榴弹,美俄均采用了40毫米口径,弹头重量较大,以求得较大的威力;相应的,这些榴弹都是典型的低速榴弹设计,初速只有49-76米/秒之间。而作为对比,美国M19重型榴弹发射器发射的榴弹,虽然同为40毫米口径,但初速达到241米/秒,数倍于前者。

OICW,榴弹初速235米/秒
而在以OICW为代表的下一代步榴合一单兵武器中,其主要的初衷,还是试图实现步兵对远距离目标的准确面杀伤能力;对于射程的看重性,要显著高于威力;在榴弹弹头的重量和初速中,必须优先偏重后者。这是美国、韩国、中国,最后都选择了20毫米作为榴弹口径的原因。

美军放弃了20毫米榴弹,开发了新的专用25毫米榴弹发射器
从目前的情况看,可编程高速榴弹的优越性已被大量试验和少量实战经验证明,但是20毫米榴弹威力太低、杀伤半径严重不足的问题也同样存在。而随着人体防护装备的强化和进一步普及——特别是带面部防护的头盔和防弹衣,小型步兵榴弹的杀伤效能还将进一步明显降低。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