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演习奇葩多:两栖装甲车坐船过河 步兵战车贴岸浮渡

军迷圈
文|军情突击手
据越南人民军队报消息,2018新年伊始,越军第1军团组织所辖多支工兵部队在庙门国家训练中心(位于河内市美德县同心乡和上林乡交界处)举行了一场较大规模的渡河演习,多名越军现役将领(至少3名中将、5名少将)到场观摩视察,足见此次演习层级不低。
引人注意的是,演习中越军动用了PMP带式舟桥、PST两栖装甲输送车、BMP-1步战车、BMK-T拖船摩托艇、克拉斯-255B军用卡车、漕渡门桥(型号不详)等众多老旧苏制装备,前者服役时间普遍超过30年甚至更久,比操作它们的越军士兵“年龄”都要大得多。图为越军克拉斯-255卡车,车门上的越文直译过来是“工业设备”,此处应为“军用工程装备”之意。
既然是渡河演习,自然离不开军用制式器材,而越军此番使用的主要是苏制PMP带式舟桥。应该说,在军用工程设备方面,苏俄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图为PMP-3带式舟桥车(克拉斯-214/255底盘)模型图。
早在19世纪30年代,俄国就发明了蒸汽挖掘机。1872年,沙俄又在西方列强中率先装备军用划桨式金属纵列舟桥。卫国战争前夕,苏军开始装备探雷器。冷战期间的1964年,苏联又研制成功PMP带式舟桥。别看现在这种舟桥性能已经落伍,但在40多年前可是真正的“新式装备+秘密武器”。图为1996年匈牙利军队架设苏制PMP舟桥。
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期间,该型舟桥大显神威,帮助埃及军队一举突破了苏伊士东岸的以军“巴列夫防线”。据说,战前埃及军队共有12座重型舟桥,其中只有3座是PMP型舟桥(当时苏军装备的也不多)。后来由于战况紧急,苏联直接从部队抽调了一座PMP带式舟桥空运给埃及方面。史载,战争前期,埃军90%的坦克和车辆都是通过苏制舟桥或门桥进入西奈半岛的(如图所示)。
但没多久,缓过神来的以色列军队就开始发起反击。1973年10月15日,骁将沙龙率领一支伪装成埃军(驾驶之前缴获的苏制坦克和装甲车)的以军特遣队,从伊斯梅利亚以南的埃军浮桥上开过苏伊士运河,接连摧毁了部署在运河西岸的多处敌方高炮和防空导弹阵地,为以色列空军开辟了一条通往运河战区的安全空中通道,由此扭转了不利战局。
可以说,45年前这一幕幕逆袭不断、剧情反转的精彩“战争大戏”,就是靠着几座看似普通的PMP舟桥完成的。由于对前者的优良表现“印象深刻”,战后不仅以色列将缴获的埃军PMP带式舟桥和TMM系列剪式舟桥车放在特拉维夫附近的装甲兵博物馆公开展览(如图所示),就连素来目中无人的美国军方也照猫画虎原样仿制(据说还从以色列搞到了样品),很快推出了自己的RB(Ribbon Bridge)型带式舟桥。
再回到越军PMP舟桥的话题上来——按照冷战时期苏联红军的作战准备,PMP带式舟桥应具备跨越、突破当时欧洲中部主要河流(比如易北河、莱茵河)的能力。在苏军强渡江河演习中,舟桥主要是保证坦克和轮式车辆从桥上过河,而步战车、两栖输送车则靠自己的浮渡能力跨越江河。而从此番越军渡河演习披露的信息来看,其大体上沿袭了苏军作战条令,这似乎表明因受制于落后装备,越军工兵部队的技战术水平也停滞不前,鲜有创新发展。
演习中还出现了苏联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列装部队的PTS两栖装甲输送车(如图所示),该车长12米,宽3.17米,高3.3米,自重17吨,最大负载可达10吨,最大公路行驶速度为每小时42公里,水上时速最高可到12公里,并能跨越2.5米宽壕沟。从其锈迹斑斑的履带来看,该车似乎很少开动,可靠性、安全性令人怀疑。
PST系列两栖装甲车至今在俄军和部分东欧国家军队中仍有装备,甚至出现过北约演习时波兰PST-2搭载美军卡车过河的“奇特景观”(如图所示)。但不知何故,这次越军演习中,PTS两栖装甲车并未得以施展水上功夫,反而被卸掉了前部防浪板,固定在拖船舟桥上运过河去。
而越军渡河演习期间“出镜率”最高的一款装备,当属乌克兰克列缅楚格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克拉斯-255B(6×6)7.5吨载重卡车(用于运载舟桥或摩托艇)。该车从1967年开始批量制造,1994年停产。也就是说,越军演习中出现的这几辆克拉斯-255B卡车起码已服役20多年,甚至超过40年。
这样讲并非空穴来风,有资料显示,抗美战争期间,苏联曾援助给越南大批克拉斯-214/255卡车,用于运送来往前线和后方的人员、物资。该车外形粗犷大气,牵引、越野性能极佳,即便满负荷穿越满是弹坑、泥泞不堪的“胡志明小道”(多系丛林土路)也不在话下。只是没想到经过数十载风吹雨打,越军这批“爷爷辈”的克拉斯-255B居然还能奔驰在训练场上,堪称“老骥伏枥”,而该型军用卡车的皮实耐用亦可见一斑。
如果说这次演习中亮相的各型军用工程器材和车辆,能够代表越南陆军现役整体装备水平的话,那么毫不客气地讲,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至少在30年左右。比如中国军队列装的新一代轮式两栖舟桥工程车,能够直接驶入河中,浮在水面并将车载舟桥自动展开,多车配合可在60分钟内架起一座120米长的大型舟桥。图为中国新式自行舟桥车。
实际上,对于境内河流纵横(据统计10公里以上江河超过2300条)、水网密集且交通设施(特别是桥梁)相当落后的越南来讲,加强部队全天候强渡江河的能力可谓极端重要。图为越军使用摩托艇渡河,单次运送兵力约2个班。
目前,纵贯越南S形狭长国土的只有1条全长1700多公里的铁路线,从最南端的胡志明市到北部终点站首都河内跑完全程最快也要30个小时。而越南公路由于道路狭窄,就算用汽车紧急调运人员和物资也不会很迅速。一旦途中多座铁路/公路桥遭损毁,就凭越军现有舟桥部队的过时装备,或将贻误战机。图为参演越军小分队登陆。
此外,虽然从现场表现来看,越军对老旧装备的保养维护比较得力,但其训练内容、演习课目仍停留在照搬外军条令和沿袭冷战(特别是越战)经验的阶段,对于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还缺乏足够理解与认知,比如渡河演习只注重考察工兵业务熟练程度,却忽视了模拟实战环境中的防空(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反偷袭演练。
再如,越南军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多次强调“演习绝对确保安全”“万无一失”,甚至为此在演习中让BMP-1步战车贴着河岸浅水区浮渡,却不考虑遇到恶劣气候和水文条件时该如何处置,这种“玩花架子”的形式主义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只会利大于弊。
图为演习中越军BMP-1步战车翻越障碍。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