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阻拦索曾发生断裂:如同钢鞭抽打歼15的尾翼

军迷圈
文|123军情观察室
航母发明之初,所搭配使用的舰载机尚是速度特别低,对降落场地要求特别简单的螺旋桨战斗机。随着喷气机的大量使用,舰载喷气机才上舰使用,遇到一个难题。若是陆基喷气机,还能以“飘落”的方式降落在普遍1000米以上的跑道上,但是航母的甲板最长也就是300多米。怎么办?于是,一种全新的助降设施——阻拦索就被发明了出来。早期的阻拦索为了提高韧性和缓冲能力,采用了浸油剑麻作为索芯。
由于在降落时,虽然舰载机打开襟翼和减速板减速,但是普遍速度在220千米/小时以上(防止低空失速)并且要打开发动机。以方便着舰不成功时的复飞。所以这就对阻拦索的韧性、强度有很大的要求。所以世界上任何一个拥有自主阻拦索技术的国家,都不会将阻拦索技术外流。如果直径太细,又担心强度不足。如果直径太粗,虽然保证了强度,舰载机尾钩又有可能会钩不住阻拦索。并且由多达上百根钢索编成,复杂而且加工工艺繁琐。每次舰载机降落,重达十多吨的飞机以220公里的时速,单靠一条阻拦索,将降落在航母上的舰载机“拉住”。并且在七八十次降落之后才能更换,其承受的拉力之大可想而知。而且还不能生锈。所以,阻拦索用钢,其技术含量远比航母用钢高。搞不好,一根阻拦索,能顶一个在上海工作的白领一两年的工资。而且还得涂刷专用保护油,保护钢缆的同时,还得避免舰载机尾钩能够完完全全钩住阻拦索。
我国当时向乌克兰购买了“瓦良格”号航空母舰,一起购买的还有一架T10k,也就是苏33的原型机。但是阻拦索可全部都在俄罗斯那,而俄罗斯又将其视为珍宝般保护起来。在“辽宁”号即将改造完毕的时候,我国派出代表团,计划向俄罗斯购买用于库兹涅佐夫号的阻拦索技术。但是俄罗斯方面哪里肯卖,一口回绝了,态度还十分坚决。
阻拦索也不同其他索具,需要韧性极强的钢索来缠绕,同时内芯又不能硬度过大。同时还得有延展性,要求强度大。世界上大多数舰载机着舰事故由阻拦索造成,去年10月份,俄军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就是阻拦索断裂导致损失两架苏-33。各国舰载航空兵都要演练的触舰复飞,就是为了避免阻拦索断裂而飞机、飞行员坠海。既然我军无法购买源自苏联的阻拦索进行逆向工程,我们就自力更生,自主研究制造。就在短短两年后,我国第一条实用化的航母阻拦索问世。当时早就研制成功的阻拦索在陆上模拟实验平台上使用了上千次,其中也有过完成阻拦后断裂的情况发生。断裂的钢索,宛如一根钢鞭,抽打到了歼15的尾翼。经过了上百次的修改,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条实用化的阻拦索的定型制造。
这条阻拦索由多达上百根尼龙钢筋组合编制而成,在今后10年内也会继续使用这种方式编制的阻拦索。这条阻拦索见证了我国第一架歼15首次成功地在辽宁舰上着陆,也见证了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最重要的一步。它标志着我国的舰载航空兵的从这里起航,也标志着我国完全拥有设计建造航母的能力。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