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美军为什么害怕歼20?与所有四代机都不一样

军迷圈

关注

文|军事观察汇

歼-20是四代中唯一采用鸭式布局的,也是在设计理念上唯一突破F-22定下的基调的。有说法将在珠海航展飞行表演,更有说法将在近期形成战斗力。除了美国的F-22和F-35外,这是美国之外第一种形成战斗力的第四代战斗机,意义非同一般。

歼-20刚出来的时候,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丝带,这当然是四代的异读。中国研制四代战斗机,对很多国家都是促动。“连中国都在研制第四代战斗机了(实际上还有两个型号),我们怎么能落后呢?”

也许要不了多久,这些国家的想法会改变,“中国研制xxx,不等于我们也要研制xxx啊,人家中国不一样,我们和中国比什么比……”

不过现在还是要比一比的。这里有日本的“心神”。不过以前讨论过了,这东西与其说是日本进军四代的野心,不如说是三心二意的毕露。这根本不是认真研制四代的做法,想钓鱼也要手法高明一点。我等都一眼就看穿了,美国会看不穿?

有意思的是韩国,KAI中标,负责研制KF-X,这是韩国四代的代号。这应该替换F-16和F-4,但现在的目标更大,要具有隐身性能。

KF-X是单座、双发、双垂尾、常规布局,两台F414发动机,所以起飞重量应该和F-18E相仿。如果需要一点超巡的话,可能还要比F-18E轻一点,介于F-18C和F-18E之间。KF-X的一般外观符合常规的隐身设计原则,不过有一点很有意思:

所有武器统统外挂!甚至LANTIRN一级的导航/瞄准吊舱也外挂,而不是整合到机内的玻璃泡。

KAI这样做,可以大大降低KF-X的重量,技术难度不超过F-18E,符合穷人的丝带的要求。

KF-X确实也没有太顾虑隐身设计原则,细节一点不考究,进气道外壁接近垂直,发动机喷口没有任何隐身处理,翼下外挂也没有保形吊舱什么的,十足就是进一步隐身修形的F-18E。

比较奇怪的是垂尾,既不后掠,也没有多少梯形,简直是直愣愣的板子,很少见到这样的设计,不知道为什么。韩国曾经和土耳其、印尼一起联合研制,现在土耳其退出单干了,印尼还在,出资25%。

对于韩国来说,买F-35的时候,说好了洛克希德提供关键技术,但现在美国政府否决了,AESA、EO、EW等都不准出口,韩国只有自己动手,还在寻找国际上的合作伙伴,看是不是有人愿意卖技术。

日本“心神”已经上天了,但韩国KF-X看起来反而更加靠谱,或许量产还在日本前面,这还是假定“心神”最终发展成量产战斗机。

在世界的另一边,欧洲也坐不住了。F-35太不理想,欧洲只有自己动手。德国空客提出FCAS方案,有无尾三角翼和常规两种,但都是双发、双座、双垂尾,另有类似苏霍伊T-50的可动边条,这是改善机动性用的。

德国当然不是穷人,但在战斗机世界里,也就差不多是穷人,英国、法国都还没有动静。

事实上,在台风、阵风研制的早期,也是德国空客首先提出TFX90的设想。德国空客的提议是2030-40年间投入使用,真要动手的话,得抓紧了。

英国、法国都把力气花在UCAV上,但德国不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无人机能取代有人机,最多是有人-无人混合作战。不过与韩国KF-X一样,FCAS也是武器外挂,很说明对隐身要求的定位。

当然少不了印度的AMCA,不过这这四翼面的尾翼很有点别扭,平尾位置太靠后,垂尾后掠太小,面积也不足。

心神、KF-X、FCAS、AMCA受到F-22的影响不言而喻,T-50也很受F-22的影响。

F-22毕竟是20年前的设计了,KF-X和FCAS要至少10-15年后才可能首飞,印度AMCA没有10-15年连纸面设计都完不成,怎么都那么不思进取呢?说起来,还真只有歼-20打破了F-22的模式。

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揣测,目前至少有一架歼-20隐身歼击机的样机装备了WS-15发动机,并通过测试。

该型发动机除推力足够大外,还配备了全数字化电子控制系统。这表明中国国产WS-15发动机项目已取得成功,大幅度缩小了与美国、欧洲和俄罗斯在现代化喷气发动机领域的差距。

伴随着歼-20的性能逐步稳定,WS-15发动机得到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界的认可。报道揣测,中国航空发动机实现“跳跃式发展”,特别是在隐身歼击机发动机的技术上取得突破,这有望为歼-20的量产扫清障碍。

中国现役歼-11和歼-10两款主力战机采用俄罗斯生产的AL-31发动机。中巴联合研制的JF-17枭龙战机,配备的是俄罗斯米格-29战机所采用的RD-33发动机的升级产品——RD-93发动机。

这些中国战机投入批量生产都要看发动机供应国——俄罗斯的脸色。而采用国产发动机的歼-20的量产有望摆脱这种限制。 推力约18吨的WS-15发动机可能已经定型,这为中国空军扩充歼-20隐身战斗机部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