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传统难题有重大突破,但追赶美国依然困难

军迷圈
文|怪蜀黍老曾
近日,歼-10装备推力矢量发动机,并且首次试飞成功的消息传出,这是近年来中国航空工业传出的最好消息。这架由歼-10B改装的战斗机将承担中国首个推力矢量发动机的验证机角色,至于是否会大规模装机,目前尚不太确定。
疑似运用推力矢量技术的验证机新喷口
长期以来,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是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涡轮风扇航空发动机从60年代西方国家就已经非常成熟,二代、三代主力战斗机都已经使用。而中国尽管在70年代就有为强-6匹配的涡扇-6发动机,不过从来没有开花结果过。直到21世纪初,中国才实现对“斯贝”Mk.202发动机的国产化,装备于歼轰-7A上。涡扇-10型则历经多年研制,经历过喷零件这样的恶性技术故障和可靠性等问题,直到2010年代才实现稳定。相比于美国F119、F135之类的新型发动机,中国国产发动机的任何一个指标都相差甚远,可以说望尘莫及。即便相比于技术水平接近的俄罗斯发动机,涡扇-10的响应速度、包线也要略微逊色。
有英国血统的涡扇-9发动机
这样的背景下,缺乏合格的发动机成为中国许多航空器型号难产的关键。歼-10最初是计划搭配使用涡扇-10型的,但涡扇-10型的难产导致歼-10A采用了AL-31F系列发动机,为此不得不进行一定的修型。而许多大型飞机项目则依然需要采用国外发动机才能实现。等发动机不但影响航空器的研制,也影响其外销。使用RD-93发动机的“枭龙”,使用AI-212-25发动机的“猎鹰”都不得不时刻担心发动机货源被切断的情况,这确实也发生过。
JF-17就出现过发动机影响外销的案例
近年来中国发动机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而此次推力矢量技术的首次装机,也意味着涡扇-10“太行”发动机技术上的完全成熟,以及相关材料、工艺的巨大进步。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称“太行”发动机的寿命从300小时提高到800小时,尽管这与西方同类发动机5000-8000小时的寿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太行”的进步对中国而言是实实在在的。此外,涡扇-15、涡扇-20、涡轴-15等一系列型号都处于试验中,全面开花或许为期不远。
涡扇-10的矢量喷口结构(图片来源@DS北风)
当然,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能逐步达到美国的发动机技术还不太可能,不仅仅由于技术基础,而是美国目前可以集中全球大部分优质资源、技术和人才,同时也有比中国更高的效率。美国在世界航空业的地位还无法挑战。对于中国而言,补课总是容易,但随着技术深入,补课的脚步会不断放慢,所需资源量会逐步提高、时间也会延长。因此,大致上中国保持整体差距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已经十分不易,这点我们需要保持清醒。
美国的优势目前无法改变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