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汽车强国的烦恼:连一辆合格的装甲车都造不出

军迷圈
文|123军情观察室
近日,日本防卫省装备厅释出一则公文通告,称现役主力装备“96式装甲车”的改进型号(装轮装甲车-改)原型车未通过自卫队的相关测试,其越野能力和防护能力存在重大缺陷。防卫省装备厅称将在预期推迟3年替代现役装备的同时,重新展开对该型车辆的招投标工作,最终预期在2021年完成研发。

图为惨遭自卫队拒绝的“装轮装甲车(改)”。该车由同样制造“96式装甲车”的小松工业研发,总重约20吨,较96式装甲车的14.5吨有大幅增长。
但通过查阅防卫省及小松工业的相关资料可知,“装轮装甲车(改)”在较96式装甲车增大防护能力和吨位的同时,车宽仅仅增加了2厘米!因此,笔者在此大胆猜测,小松工业并未重新设计一款适合现代战争需求的装甲车,而是将96式“成熟”的设计大量沿用,以至于最终未能达到日本防卫省和自卫队的性能要求。

图为加装过附加装甲的“96式装甲车”。轻视防护能力的设计令这款自卫队的主力装备在新世纪显得尤其离经叛道,与复杂的等战场环境格格不入。
因此,早在自卫队获得初次海外部署机会的03年,防卫省就提出过改进96式装甲车的计划。该计划虽然在最后不了了之,但却偶然间催生了另一款兵器——三菱的“MAV”。

图为三菱MAV轮式原型车。实际上早在2015年,三菱就已经自筹过资金,拿出了用于防卫省两栖车辆招标的MAV方案。该方案据信和后来的“16式机动战斗车”系出同门,在全宽近3M的前提下得以布置更为完善的防护装甲和武器系统,但最后却没能进入防卫省的法眼——MAV项目最终入选的是履带式方案,而轮式方案则被束之高阁,也未能参加“96式装甲车”的替代装备选型。

图为量产型“16式机动战斗车”。通过对比MAV和该车的灯具、轮轴和排气口等布置细节,可以发现三菱生产的这两款车实际上来自同一个车族。就平台本身的性能而言,该车已经通过陆上自卫队的实际使用检测,应该说至少能令自卫队满意,而不至于像“装轮装甲车(改)”那样,被毫不留情地说破“该方案存在防御要求“装备开发改善”。

图为自卫队方面出具的“装备开发改善要求书”。该书面文件中明确指出96式装甲车的替代品必须要能和“16式机动战斗车”连携作战,这就差直接点三菱MAV的名了。同时,自卫队将原本的“装轮装甲车(改)”(WAPC)代号转变为“步兵战斗车”(IFV,即步兵战车),也能明显看得出自卫队方面对于小松制装甲车的强烈不满。
这么一来一去,原定于2018年替换96式装甲车的替代品将推迟三年。

图为15年防卫展上展出的三菱MAV模型,注意侧面的反应装甲块和网式附加装甲。
可以说在研制初始,三菱就已经依托“16式机动战斗车”做好了全面的布局,完全做好了“车族化”的准备。但奈何防卫省有自己的算盘,舞弊也好,平衡相关企业的利益也罢,最终摘得桂冠的不是做好准备的三菱,而是修修补补的小松。

图为进行展示的三菱MAV。防卫省选择小松工业来进行下一代装甲车的研发,无论是出于企业间的利益平衡也好,有些见不得人的黑幕也罢,总归不是出于自卫队的战斗力着想。不管怎么说,如此折腾一番之后,不管最后MAV是否能“修成正果”,至少陆上自卫队将被迫把薄皮大馅的“96式装甲车”继续用到2021年,甚至是更遥远的未来……(利刃)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