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导弹到导弹潜艇,冷战时期的苏联海军实力为何还是衰落了

军迷圈
文|明清史研究
文|时间の凝固者
如今冷战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当年令西方胆寒的苏联的钢甲洪流已经不复存在。曾经作为世界一极的苏联有着能够迅速荡平欧洲的陆军以及能够毁灭全世界的战略导弹,那么苏联海军在冷战时期的实力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斯大林时期
1947年,二战的硝烟还未散尽,冷战便已经到来。虽然苏联拥有百万的陆战军队以及数十万的坦克装甲车辆,放眼当时无人能敌。但那时的苏联海军实力相对于陆军而言,显得有些黯淡无光。
在冷战初期,苏联的海军严重缺乏大型水面舰艇。没有航空母舰、重巡洋舰,轻巡洋舰的数量相对于英美两国来说也少很多。装备上的不足非常明显,人员上的差距更大。虽然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二战中的大规模海战苏联并没有参加,因此苏联海军严重缺乏海战经验。此时的苏联海军仅仅是一支能够在近海使用力量的海军,不仅比不过英美,更是连二战中亡国的法国也比不过。为此,斯大林在国内经济恢复后,开始着手远洋海军计划,建造大批的战列舰、巡洋舰。但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时,斯大林计划中的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艇还没有完工。完工的仅仅是部分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斯维尔德洛夫”级轻巡洋舰。
赫鲁晓夫时期
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一改原先斯大林制定的“大舰队”远洋海军计划。赫鲁晓夫迷信“导弹万能论”,认为在核武器时代战争的最终胜利是由双方核力量的当量对比决定的。根据这一思想,赫鲁晓夫认为海军里的大型水面舰艇全是导弹的活靶子,是海上的“浮动棺材”,海军应该重点发展潜艇。为此,赫鲁晓夫不仅下令停工所有在建的大型水面舰艇,一些已经服役的大型水面舰艇也面临着退役或者被拆毁的命运。当时的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为迎合赫鲁晓夫的理论,提出“导弹化小型舰队”的建设思想,重在建立一支由装备导弹的小型舰艇和潜艇组成的舰队。
经过赫鲁晓夫时期的发展,苏联海军完成了由火炮到导弹武器的过渡。装备着大量可以投射核武器的导弹以及大批的潜艇。此时的苏联海军看似非常先进彪悍,但它仍是一支基于实施近海防御作战的近海海军,根本不具备与西方国家在大洋上争夺制海权的实力。苏联海军的这一弱点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尽显无遗。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海军痛定思痛,为此戈尔什科夫为此提出建立“均衡海军”的思想,即在大力发展潜艇航空兵的同时,相应发展水面舰艇。
勃列日涅夫至苏联解体时期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国力的上升也给苏联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时苏联海军除了核潜艇外,大批的大型水面舰艇也被送上了船台。此时的苏联海军终于摆脱了之前以核潜艇为核心的海军建设规划,转而向美国海军看齐,用两条腿走路,既建设一支庞大的水下潜艇舰队,还要建设一支以大型航母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时,苏联已经建成了服役了七艘航母,除此之外还有两艘航母在建。此时的苏联海军已经拥有了世界上仅此于美国的航母编队。为了配合航母在远洋争夺制海权,苏联还建成服役了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舰——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而且这种块头仅次于航母大型水面舰艇一建就是4艘。
(苏联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水面舰艇部队在蒸蒸日上的发展,苏联海军引以为傲的潜艇部队同样也是齐头并进。最为著名的成果便是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苏联的两栖作战部队也没闲着,万吨级的大型登陆舰一艘接一艘的下水。
为了到远洋争夺制海权,苏联海军还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大量的海外基地,比如越南的金兰湾、叙利亚塔尔图斯港等。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苏联海军早已将英法等传统海军强国甩到身后,成为地球上仅次于美国的海上力量。其作战范围也从原来的近海防御型的海军一跃成为具备在全球各个海域使用力量的远洋海军。
(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台风级)
但就在苏联海军达到巅峰之时,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苏联海军也被各个加盟共和国瓜分。继承了苏联海军大部分遗产的俄罗斯海军因为国力的衰弱,大批退役原先苏联留下的先进水面舰艇,而新的大型水面舰艇却迟迟没见建造。原先苏联海军的大批海外军事基地也被迫放弃或者被美国抢占。虽然如今的俄罗斯海军仍然有几艘先进的战略导弹核潜艇,仍然有一支航母编队,但已无法恢复昔日苏联海军叱咤四大洋的盛状了。
参考文献:
苏读史:《战后苏联海军的发展及其作战指导思想的变化》
孟胜男:《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海军建设》
(美) 米兰.L.豪勒:《斯大林的大舰队—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强大海军计划》
廖新华:《征服——苏联/俄罗斯现代巡洋舰》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