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作战部队为何发展如此迅猛,直升飞机的作用非常大

军迷圈
文|雷曼军事现代舰船
虽然说狭义上的特种部队和特种作战的概念是随着现代化战争发展而来的,但其承担的主要功能-侦察(包括敌后侦察)却是军队自古以来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无论是打猎还是出去群殴,拎着木棒和石斧的原始人也要知道目标在哪儿,可以说侦察是始终伴随着战争左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且在无线电尚未发明的时代里,侦察兵只能依靠自己的双眼和双腿来完成侦察任务,但问题在于,看到敌军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一半,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带回到己方部队才算真正成为了侦察任务,这就要求侦察兵不仅要看得远,还要跑得快,越快越安全。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战争规模的一步步扩大,敌前侦察已经不能满足指挥官作战决策的需求,指挥官必须了解一定纵深内的敌军的动向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这就对侦察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为基于同样的理由,敌军必定要做出相应的反侦察部署,要么展开屏护部队,掩护主力部队;要么就组织精干力量全力截杀对方的侦察兵。
这在客观上要求侦察兵不仅要快速还要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否则根本完成不了指挥官赋予自己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以敌前侦察和一定纵深侦察为主的轻骑兵部队得到了快速发展,一般来说,拥有较强轻骑兵部队的一方,侦察能力比较强,擅长寻找战机。但也有例外情况,但如果将领不能有效的控制好手中的轻骑兵部队,那么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例如在美国南北战争时的葛砥斯堡战役中,罗伯特•李没有很好的控制手中的轻骑兵部队,导致其表现过于积极,远离了主力,而失去“耳目”后的罗伯特•李两眼一抹黑的带着南军主力在葛砥斯堡与北军主力迎头相撞,并最终因对北军的兵力和部署做出错误判断而导致了战役的失败,由此可见,真正决定侦察效果的除了侦察兵本身的素质以外,还要看指挥官能不能正确的使用侦察力量。
随着轻骑兵部队规模的扩大和作战距离的延伸,他们也开始承担起由侦察衍生出来的其他作战任务,例如屏护己方部队展开和调动、破坏敌军后勤补给线,袭扰敌军后方,甚至是突袭敌军重要目标等,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时的轻骑兵部队身上已经开始有一些现代特种作战的影子了。
由于轻骑兵部队具备了相对较强的快速进入/撤离能力,所以即使在热气球和飞机已经出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轻骑兵部队仍承担了几乎全部的机动作战任务。但随着飞机性能的提升和伞降技术的成熟,投送距离更远的空降部队开始承担起敌后纵深 打击任务,轻骑兵部队逐步退出了战场。理论上,伞降对于侦察兵来说,也是非常理想的投送工具,尤其是少量空投时,敌方通常很难发现其踪迹,几名伞兵加一部电台的敌后侦察效果要远超过一个骑兵连,但问题仍是存在的,那就是打击能力不足。少量的空降到敌军后方的伞兵,只能执行单一的侦察任务。
虽然在理论上是可以完成破坏重要目标或是暗杀重要人物一类的任务,例如英国特种部队在1943年3月27日就通过向挪威境内空降突击队的形式,炸毁了为纳粹德国生产重水的维莫克化工厂,而捷克斯洛伐克特工也正是通过伞降成功返回国内,暗杀了臭名昭著的海德里希。但问题是伞降仅仅解决了进入,解决不了撤离,所以在德军的围捕之下,执行“类人猿”行动的七名捷克特工全部牺牲。纵观整个二战,小规模敌后空/机降人员的生还率是比较低的,对于军队来说,将久经训练且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侦察兵空投到敌军后方,执行类似一去不返的任务实在是得不偿失,所以即使空投下去的侦察兵,也尽量避免与敌军发生战斗,主要以侦察/联络为主。
当然,技术进步总会带来希望,一个崭新的机种的出现为特种作战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1944年4月,美军哈曼中尉驾驶西科斯基的YR-4“食蚜蝇”直升机深入缅甸日军防线内,救起了1名被击落飞行员和3名受伤士兵,初步展示了直升机的快速进入/撤离能力。
特种部队终于找到了理想的载具!但这个载具好不好用还需要实战来检验,而越南战争就成了最好的实验场。从某种程度来说,包括越南在内的整个东南亚地区就是为直升机机降作战量身订制的,这里不仅缺乏良好的道路网和交通线,而且部队在丛林中徒步行军时的速度很慢,很难达成战役突然性。加之法军在奠边府战役的失败已经证明了空投伞兵这种只能进入无法撤离的部队一旦被围,下场是极其悲惨的。尤其是对于经常需要深入敌后作战且人数有限的特种部队来说,在敌军拥有的自动武器越来越多的前提下,快速撤离能力甚至要高于快速进入能力,毕竟不是什么目标都高价到可以让十几或者是几十名久经训练的特种部队战士去拼死一搏的。
而直升机特有的垂直起降和悬停功能则赋予了特种部队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突然性,使得其成为了一支可以执行战术级战略任务的部队。传统的伞降投送方式对于需要深入敌后作战的特种部队来说,只适合于进入,一旦发动攻击,即使得手后如果不能迅速撤离也要面临着优势敌军的围攻,不管训练多么精良,人数和火力都处于绝对劣势的特种部队一旦陷入重围,想依靠自己的努力突出重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火时间稍长就有可能出现弹药消耗太大或是人员伤亡过多而导致任务失败,即使是执行战略性任务,如此之高的损失率也是不可接受的。
而直升机的出现,在理论上保证了特种部队在执行战术性战略任务时的伤亡率是处于一个可控的水平上,这才有美国海豹六队千里奔袭,以零伤亡成功猎杀本•拉登的经典战例,可以说,没有直升机为特种部队这只猛虎插上双翼,就不会有今天特种部队及特种作战的迅猛发展,特种部队更不会有今天如此之高的地位。
不过,说到底直升机只是一个运载工具,从本质上来说,它和马匹、汽车、装甲车辆一样,实战中的效果如何还要看谁在用,怎么用。尤其是直升机自身的一些缺陷,导致其特种部队在实施直升机机降作战时遇到的难题远远多于地面载具,甚至可以说是特种作战中最难的一种作战形式。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