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国如何应对远程隐身巡航导弹?可组成体系进行分层拦截

军迷圈

关注

文|雷曼军事现代舰船

目前,日本并没有过多公开其隐身反舰型“战斧”巡航导弹的相关信息。从其公开报道的内容和研发难易程度来看,在现有“战斧”巡航导弹的基础上换一个隐身外壳是比较现实的考虑,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日本政府最终要研发一个日本版的LRASM。但笔者认为,日本政府想一步登天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是比较多,更有可能就是隐身版的“战斧”。那么对于这个全新的威胁,解放军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又要如何应对呢?

相对来说。编队作战时的应对措施是比较多的,尤其是解放军海军水面舰艇编队中通常会有若干艘052C/D或是055型导弹驱逐舰作为防空主力,其配备的海红旗-9系列舰空导弹的杀伤远界已经覆盖了“战斧”巡航导弹的跃升段,在其主动雷达开机时即可实施拦截。即使日本为其配备了数据链等中段制导手段,也改变不了其低空飞行时弹载雷达搜索距离下降的缺点,而且为其提供中继制导信息的载机(例如卫星和空基平台)在战时也是易受攻击的目标,所以跃升后主动雷达开机阶段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阶段了是其易于暴露和被攻击的阶段。加之解放军海军水面舰艇编队目前已经具备了远中近多层防空火力网,对某一方面来袭导弹可以实施多次拦截,总体上来说,日本版隐身反舰型“战斧”的威胁并不大。

但对于单舰或是小编队作战时,日本版隐身“战斧”的威胁就要大的多,尤其是编队内如何没有052C/D一类的国产宙斯盾型驱逐舰的话。

以国产054A型导弹护卫舰为例,其上配备的红旗-16型舰空导弹的最大射程与俄制SA-N-7型舰空导弹类似,对于跃升段的隐身“战斧”没有拦截能力。但毕竟是垂直发射,比“现代”级的单臂倾斜发射在射速上有巨大的优势,可以采用多发拦截的模式以提高拦截成功率,而且054A型导弹护卫舰配备的H/PJ-12型7管近防炮对于此类慢速目标的拦截效率也还不错,但这毕竟只是被动应付,而且只能实施1~2次拦截,仍有可能出现漏网之鱼或是未能彻底摧毁来袭导弹的可能性,要想提高解放军海军单舰或是小编队的防空反导能力,尤其是054A/B型这样的导弹护卫舰,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提高红旗-16型舰空导弹的拦截效能。尤其是要提高红旗-16舰空导弹的最大射程、末端机动能力和制导精度,如果能为红旗-16舰空导弹的改进型换装推力更大的火箭发动机,优化弹型并采用高抛弹道话,有可能使其射程增加到50~70千米,这样就可以在日本版隐身“战斧”巡航导弹的自控段对其实施拦截,考虑到此时导弹的飞行姿态较为呆板,拦截难度要远低于其进行侧向机动时。也就是说,射程扩展后的红旗-16舰空导弹改进型至少可以实施三次拦截:自控段、跃升段和自导段。同时为了保证对于可以进行侧向机动的日版隐身“战斧”有良好的拦截效果,还应进一步提升导弹的末端机动能力,考虑到发射系统的通用性,红旗-16改进型很难象ESSM舰空导弹那样采用推力矢量控制系统,但通过对优化弹翼等措施,有可能使其机动能力增加≥30G。

当然,想在50~70千米距离上实施拦截的难度是比较高的,舰艇和舰空导弹本身均要具备一定的远距探测和打击能力。考虑到054A型导弹护卫舰及其后续型号在50千米距离上为红旗-16舰空导弹提供照射服务可能会比较吃力而且也要占用宝贵的火力通道,所以应该考虑为红旗-16舰空导弹改进型加装中段指令制导组件或是数据链,使其具备了射后锁定能力,有助于拦截处于跃升段的日本版隐身“战斧”巡航导弹。同时还要为其换装主/被动复合制导头或是红外成像/半主动复合制导头,并采用低噪声放大器以提升导弹拦截隐身目标的能力。

其次,是加装红旗-10近防导弹。作为解放军海军第一代专用近防导弹,红旗10的战技术性能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其采用的被动雷达/红外成像双模制导可实现射后不管,不仅命中精度高而且多目标交战能力极强,其最大射程可达10千米以上,有效的弥补了中近程舰空导弹和近防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区,其双发拦截概率高达0.98,所以为了提高054A/B型导弹护卫舰的防空反导能力,应及时为其加装红旗-10型近防导弹但对于日本版的隐身“战斧”。

红旗-10近防导弹仍有一个缺点需要解决,那就是制导模式问题。红旗-10近防导弹采用的是被动雷达/红外成像双模制导,主要针对的就是已经处于开机状态的反舰导弹主动雷达制导头和气动热效应。但如果日本版的隐身“战斧”不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换用主动雷达/红外成像双模制导或是使用单一的红外成像制导头,加之其飞行速度慢,有可能具备一定的红外隐身特性,有可能导致红旗-10的拦截概率出现大幅度下降,这对于一型近防导弹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从技术角度来说,为其加装一套指令制导组件,使其成为具备被动雷达/红外成像/指令制导三模制导型近防导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考虑到需要为此专门在舰艇上增配一套指令制导系统,而且指令制导系统虽然精度较高,但多目标交战能力弱。总体来说,得不偿失。毕竟红旗-10只是解放军海军近防武器系统中的一员而已,如果它拦截不成功,我们还有最后一道防线:近防炮。

由于拦截概率低下,H/PJ-13型近防炮应该不会出现在解放军主力水面舰艇上了,所以这里只讨论H/PJ-12型和H/PJ-11型近防炮。从二者的战技术性能对比来说,自然是射速更高,使用弹种更先进的H/PJ-11型近防炮的拦截概率更高,尤其是其发射的初速高达1250米/秒的3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完全可以穿透已知的反舰导弹战斗部并引爆之,但对于能不能只命中2~3发就摧毁日本版的隐身“战斧”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这主要是因素以外二个因素来考虑,一是日本版隐身“战斧”巡航导弹的弹径大,弹身长,战斗部位置相对靠后。如果按BGM-109B反舰型“战斧”巡航导弹的长度,制导系统和战斗部加在一起的总长度达2.54米。3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能不能顺利穿透制导系统后引爆战斗部恐怕还是个未知数。2.为保证穿透力,H/PJ-11型近防炮的开火距离较近,加之日本版隐身“战斧”巡航导弹有末端机动能力且雷达反射面积较小,可供近防炮拦截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

那么要想提高近防炮的拦截概率,有二条路可走,一是进一步增加近防炮的口径,提高弹丸初速,增加其穿透力同时也提高了有效射程。二是换用新弹种,例如为3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换用特种合金弹芯,不仅提高了着靶速度还具备了良好的燃烧特性。或者是采用储能穿甲弹,在保持同等穿透力的同时还兼具了爆炸功能。

从提高拦截概率来说,第一条道路是最好的选择,不仅因为口径较大的弹丸本身就具有足够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所有应用于改进3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技术都可以应用于口径更大的近防炮,并获得更高的毁伤效能。但从武器效费比来说,增加一种近防炮口径并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到武器研发、采购、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在目前H/PJ-11型近防炮还能应付的前提下,要不要投入如此的财力和精力去研发口径更大的近防炮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