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一边倒的对决!刀凭什么打败剑而成为冷兵器王者?

军迷圈

关注

文|中华冷兵器

刀剑作为两种我们最熟悉的冷兵器,在很早的时候就为人们所用,最开始被用于军事的是剑,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十分盛行,而刀在先秦时期则是用来收割庄稼的农具,屈居二线。从这一时期看来,剑才是大Boss。

现代出土的青铜剑

《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有句名言,曰作:“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来形容刀剑地位的变化最是贴切不过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西汉前期汉剑盛行的时候,一种新型兵器短兵环首刀出现了,世事变迁,随着汉帝国对外战争情况的转变,环首刀逐渐取代汉剑。

西汉中后期直至东汉前期为环首刀、汉剑并用阶段,东汉中后期,环首刀逐渐取代汉剑成为战场主流。东汉画像石中的战争场面里,士兵所持多为环首刀即是佐证之一。时至东汉末年,实际战场已基本不用剑。

在此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剑虽然也还作为武器使用,但早已日近西山,气势微弱,而刀在实战中得到普遍应用,一直稳据着冷兵器时代的一哥地位。

现代仿制的汉代环首刀

其实刀取代剑成为冷兵器一哥并非偶然,而是大势之所趋,原因在于刀相对于剑来说有着更多的优势,更适用于战场的搏击与厮杀。

刀取代剑成为冷兵器王者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剑的生产成本高,工序复杂,难以适应大规模战争。

就中国剑来看,早期的剑是青铜造,汉代开始是钢铁造,但是古代钢铁的生产是艰难的,即使国家支持钢铁生产,钢铁的产量也很小,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导致冷兵器时代钢铁的成本很高。

这样巨大的成本显然不是封建王朝能够随便承担的,所以我们看到,钢铁剑大规模装备军队只在西汉时期。而刀,既可以用生产剑这样复杂的工艺生产,也可以用比较简单的工艺生产,而且实战的性能不会差太多。

我国抗日时期使用的大刀就是经过简单的工艺生产出来的

二、刀剑自身力学特点决定剑的使用成本比刀大。

而且剑是双刃,战场上容易误伤自己。剑开双刃,剑脊突出。战斗中难免磕碰,一旦磕碰了刃,极易损坏,所以“剑走轻灵”。

实际情况是,剑再走轻灵也难保不被磕碰。一旦要发生磕碰,剑用哪个部位格挡都不是办法,都会损坏剑,影响性能。

而刀不同,刀开单刃,刀背、刀身可以格挡,而且不易给刀造成很大损坏。即使有少许损坏,也不影响刀的使用。在战争这种拼消耗的环境下,节约成本的选择无疑是刀,而非剑。

刀背可以格挡

三、剑术复杂难学,需要很久的训练。

刀比较容易,很快可以上手,然后再去战场磨练。矛、枪更如此。而且剑是双刃,战场上容易误伤自己。

剑法的核心是刺击,刀法的核心是劈砍。刺击强调准确,对力量要求较小。砍劈强调力度,只要偏离不是太多,都可以给对手造成伤害,但是对力量要求高。剑术除了手法,步法、眼法等也很重要,不能出差错。

剑术更加难学

四、剑兼具劈砍与刺击,但是哪方面都不突出,也没有距离优势。

要强调劈砍的话,大刀明显优于剑;要强调刺击的话,矛、枪也明显优于剑。攻击距离还要加长的话,可以用弓弩。由此看来,剑在战场上是鸡肋,也难怪只有少数军队将领装备。

长距离刺杀来说枪比剑更有优势

五、防护装备的强化抵消了剑的刺击优势。

这里所指的防护装备是身上穿的“甲”。从最初的皮甲,到木甲、藤甲,再到青铜甲、钢铁甲,制造装甲的材料越来越好,剑对装甲的刺击能力也越来越差。而且装甲的结构也变得五花八门,典型的有鳞甲、板甲、锁子甲。

在这3种甲中,剑除了对锁子甲有点杀伤力,对鳞甲、板甲基本没用。要对付他们,得用钝器,例如棒、斧钺、锤。刀间于剑与这些钝器中间,还有点杀伤。就算没有劈砍开,人多少会有些痛。

中国古代盔甲

当然,这五点都是在管形火器大量应用前的原因。管形火器可不只是让剑退出战场,而是让全体冷兵器退出战场。

而在刀剑逐渐退出战场的今天,作为工艺品收藏来说,刀剑却无甚差别,刀更威仪霸气,而剑则更加灵动飘逸。

更多冷兵器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华冷兵器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