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捍卫南京的钢躯:战至一兵一卒的战车营第三连

军迷圈

关注

文|战争事典

《金陵十三钗》剧照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的公祭日。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

在日军的屠刀挥向南京的国民前,国军陆军装甲兵团战车营第三连成为最后一支死守南京城的国军装甲单位。直至南京失守,该连官兵与日军英勇地血拼到了一兵一卒。

12月11日,南京城已处在三面被围的危急形势下,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令各部队作好巷战准备,并严令属下部队不得擅自撤退阵地。国军战炮分队战车连奉命配属于第83军(军长邓龙光)第156师(师长李江)麾下参加巷战。午夜12时,唐生智接到蒋介石所发的“侍参”撤退令:“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之要旨也。”在12日凌晨3时,唐生智召集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参谋长周斓、廖肯以及参谋处第1科科长谭道平等人,商讨撤退问题,12日下午5时左右,唐生智召开师长以上的高级将领会议,宣布决定弃守南京,并发布“卫戍作命特字第一号”撤退命令,全文如下:

12月12日15时于首都铁道部卫戍司令部

一、敌情如贵官所知。

二、首都卫戍部队决于本日(12日)晚冲破当面之敌,向浙、皖边区转进。我第七战区各部队刻据守安吉柏垫(宁国东北)、孙家铺(宣城东南)、杨柳铺(宣城西南)之线,牵制当面之敌,并准备接应我首都各部队之转进。芜湖有我第76师、其南石炮镇有我第6师占领阵地,正与敌抗战中。

三、本日晚各部队行动开始时机、经过区域及集结地区,如另纸附表规定。

四、要塞炮及运动困难之各种火炮并弹药,应彻底自行炸毁,不使为敌利用。

五、通信兵团,除配属外部队者应随所属部队行动,其余固定而笨重之通信器材及城内外既设一切通信网,应协同地方通信机关彻底破坏之。

六、各部队突围后运动务避开公路,并须酌派部队破坏重要公路桥梁,阻止敌之运动为要。

七、各部队官兵应携带4日炒米及食盐。

八、予刻在卫戍司令部,尔后到浦镇。右令。

计附表第一、第二两纸。附表第一为“南京卫戍军突围计划”,其内容为:

(一)74军由铁心桥、谷里村、陆郎桥以右地区突围,向祁门附近集结。

(二)71军、72军自飞机场东侧高桥门、淳化镇、溧水以右地区向敌突围,向黟县附近集结。

(三)教导总队、66军、103师、112师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门、土桥镇、天王寺以南地区向敌突围。教导部队向昌化附近集结,66军向休宁附近集结,103师、112师向于潜附近集结。

(四)83军于紫金山、麒麟门、土桥镇东北地区突围,向歙县附近集结。以上各部队突击时机为12日晚11时后开始,但83军为13日晨6时。

(五)第2军团应极力固守乌龙山要塞,掩护封锁线,于不得已时渡江,向六合集结。

(六)36师、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渡江(另有渡江计划表),先向花旗营、乌衣附近集结,但36师应掩护各部队渡江(后),然后渡江。

在书面命令分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最终导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的部队除广东系的第66军及第83军大部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全都蜂拥至南京下关进行渡江,致使当时下关的运输力量完全无法承受。

中国军队德制一号坦克的侧视图

后部弹痕累累的中国军队德制一号坦克

同日傍晚,战炮分队张营附通知战车连连部侦察班长何嘉兆南京弃守的消息,以及战车部队应于当日晚8时起由邵百昌指挥,为渡江序列内的第二梯队,从下关码头渡江撤向津浦码头集结,而无法撤离的装备则一律破坏掉。随后,何嘉兆通知战3排在中华门附近作战的战车部队撤回交通部待命。之后在张营附的指挥下,战车连第1、3排先行向下关挹江门附近撤退。12日晚,尚在光华门战壕边阻击日军的战2排1辆坦克才知道前线部队已经开始撤退的消息,于是也随第88师余部官兵撤向下关。随后,战车连在向下关撤退的途中遇上了乘坐三轮摩托车撤退的教导总队辎重营营长郭歧,并将其一路护送至挹江门附近。而挹江门附近此时已经是挤满了准备撤退的中国军队,由于撤退命令传达的迟滞,在挹江门维持渡江秩序的国军第36师未得到最新的命令及部署,故守门士兵不允许未经批准的部队撤出挹江门,并开枪加以制止蜂拥而来的溃兵,双方发生冲突,导致场面十分混乱,战车连也在准备出挹江门时,遭到了守军第36师的鸣枪阻拦,在张营附的指挥下,战车连坦克转动机枪塔一阵射击将挹江门城门楼角击毁,一时间吓住了守门的士兵,战车连便乘机加油强行冲击挹江门,将堵塞城门的部分沙袋撞毁后冲出城门,后面的人群也随坦克蜂拥而出,拥挤之下不时有人被挤倒踩死,这时殿后的战车连坦克也压过被踩死的人群尸体冲出了挹江门,此时,两辆停置于城门洞内的军用卡车也被坦克撞毁并引发了大火,战车连在浓烟火海中到达了下关江边的海军码头附近。

南京挹江门

国军弃于下关码头的德制一号坦克残骸,照片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近处的一辆被火烧毁,远处的一辆则被破坏了履带

由于下关的船只已被唐生智收缴,战车连的车辆装备和人员都无法渡江,于是战车连人员迅速分头寻找船只渡江,后根据张营附的指示,战车连一部分人将战车上的瞄准镜、机枪以及报话机等装备拆卸,另派两人负责用汽车轮胎、木板等材料临时扎成木排,同时命令侦察班长何嘉兆继续寻找船只,如找到后,即鸣枪为号进行告知。何嘉兆带几名人员在海军码头下游沿江不远处发现了一只警察所的小木船,于是鸣枪通知同伴,与郭蒋二排长以及几名士兵立即夺下了该船,由于此船太小,于是这几个人便自行乘坐它渡江逃生了。而未跟随何嘉兆等人夺船逃生的剩余人员则听从了装甲兵团战防炮教导队第2营军需官刘树芃的指挥,拦下了一批由小火轮拖着的木帆船,随后将木船连接起来,准备将坦克开上去渡江,但因渡船连接地并不够牢固,而且船的吨位也太小,无法承受坦克或汽车的重量最终决定放弃。午夜12时许,战车连官兵商议后,将车载武器拆下扔入了江中,并在车辆发动机下装设了手榴弹,如果被敌军缴获,只要一踩油门,战车和鬼子就会一起上天了!其他的则被浇上汽油直接烧毁掉。在所有工作完成后,大部人员即登船准备渡江撤退。就当大家起锚开船时,其中的两名战车兵及两名汽车兵从船上纵身跳下,决意留在南京城内继续抗击日寇,于是他们领取了十天的伙食钱,之后将岸边剩余车辆中的全部弹药和油料集中在一辆坦克和一部卡车之上,趁着夜色返回了南京城内。

13日中午时分,国军炮兵第42团第1营第3连副连长沈咸所部一排二十余人乘牵引车从雨花台阵地撤往挹江门途中,于南京市中心的新街口附近遭到从中山门入城的日军第16师团一部步兵的突袭,牵引车被当场击中,排长王永贵等七、八名人员阵亡,由于高炮排除军官各装备一支毛瑟手枪外,全排士兵仅有两支马枪,无法抵抗该队日军的攻击,沈咸遂率高炮排人员退到国府路附近,正当孤立无援时,战车连最后返城的这辆德国一号坦克突然从半路杀出,加入到对日军的作战中,在与第16师团所部日军步兵激战中,中国坦克利用车载机枪的迅猛火力,将日军打得瞬间哑火,头都无法抬起,在击毙数名日军后成功地掩护了沈咸等人的撤退,之后一路边打边退,至傍晚时分,退至国民政府司法院大楼时,因油料耗尽、弹尽粮绝,最终战车被日军所俘,车内乘员均英勇战死,真正做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

日军方面,独立轻装甲车第8中队(中队长福田林治)自10月配属于日军第3师团参加上海方面大场镇一带的作战后,多负责侦察地形以及运输弹药物资的辅助工作,以支援第一线步兵及工兵的战斗,在协助所属日军强渡苏州河后,该中队转配于日军第11师团麾下,向南京方面追击,于支塘镇附近与战车第5大队混合编成了装甲车队共同作战,后又转归于第16师团旗下参与了汤水镇、尧化门一带的作战,并在师团右翼支队长的指挥下,进攻紫金山北侧的中国守军阵地,遭到中国军队中央教导总队战防炮的猛烈打击,乘员死伤过半,装甲车多数被击毁。

弃于下关江边码头的国军战车连一号坦克

13日的晨曦中,南京城内、外各处枪声大作,中日两军在城内多处展开巷战,困守城内未进行撤退的中国守军均作壮烈的誓死成仁之战,至上午9时左右,日军上海派遣军第16师团第30旅团由旅团长佐佐木到一指挥,配属福田战车队,组成佐佐木支队越过紫金山,一路向下关直插,但于挹江门附近遭到了为掩护民众及友军渡江撤退而自行留下的南京宪兵副司令萧山令亲率的军宪警残部的顽强阻击,在经过数小时的激烈交战后,萧山令将军被机枪射中,为免被俘而自杀殉国。福田战车队随即冲过挹江门向下关开进,到达下关附近后便立刻向正在江边和江中撤逃的中国残兵疯狂扫射。此时,日军步兵第13联队的一个大队也跟随战车队赶到,与驻挹江门的中国守军展开激战,最终中国军队的将士悉数殉国。之后,日军发现了弃置于江边的三辆中国坦克,将其捡获后,却发现这三辆坦克均没有武器,车身也被中国军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两辆被炸断履带,另外一辆则被大火烧毁。

日寇在被毁国军坦克前的合影

攻入南京城内的日军车队

至此,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彻底被日军攻陷,结束了1937年在中国战场的全部战斗。可苦难的南京却未能停止哭泣,为期六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即将拉开大幕!三十万无辜同胞惨遭杀戮,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刻骨铭心的伤痛!

整个南京战役,中国军队战车部队参战的战车三连官兵伤亡四分之三,少尉排附王承德、少尉文书蒋宏飞、班长于振江、上士黄佛阴、李某某及余某某等人阵亡,负伤及失踪人员共约六十余人。所属十余辆坦克及装甲战车全部损失,其中被日军缴获及捡拾的德制一号轻型坦克共10辆,装甲车4辆。其中4辆德一被日军缴获时尚能使用。

南京保卫战结束之后,国民政府拥有的唯一一支的装甲部队—陆军装甲兵团战车营陆续到达湖南中部的湘潭地区集结,进行整训。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也从前苏联相继接收了八十余辆的T-26B型轻型坦克,于是依据抗战的最新形势,在原装甲兵团的基础上扩编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机械化装甲师(也是自1935年德国正式成立三个机械化装甲师后,世界上四个师级建制的装甲机械化部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0师,开启了中国装甲部队的全新篇章。在此后的抗日战争中这支装甲部队不断成长壮大,与日寇展开浴血奋战,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本文摘自《中日装甲兵全史1918-1937》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