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万两银子进口世界最牛火炮,首发试射竟然卡弹100年
文|兵说
作者:江湖
一次去广西凭祥友谊关时,在金鸡山顶的镇南炮台发现一门清末留下的大炮,炮口竟然卡着一发没有打出去的炮弹。在当地戍守的边防官兵告诉我,这门大炮发射第一发弹就卡住了,保持原状至今。这一景观让人很惊奇: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
当过炮兵的人都知道,即使火炮技术发展到今天,卡弹依然是个棘手而又无法避免的装备故障。
炮弹装入炮膛后,用击针击发药筒内的底火,推动弹丸高速发射冲出炮膛,输弹机构、容弹具受损、变形、污垢卡滞、炮弹不合格或装弹不到位,都可能导致炮弹卡膛。一旦出现这一问题,卡在膛内的炮弹退难以退、拔难以拔,处理稍不注意就可能触发引信,酿成炸膛事故。
由于处理卡膛故障很危险,通常营连分队不能擅自处理,而是要请旅里团里的专业修理技师来支援。我记得有一次实弹射击,遇到一门火炮卡膛了,副营长当即命令全营暂停射击,副团长带着修理所技师匆匆赶到,让所有干部战士全部疏散,仅留副营长带一名老技师上前处理。
我们在远处屏息看到,技师站在炮口前端,用顶端套着帽子形状的退弹棍,从炮口处伸进去,罩住弹丸头部,缓慢地顶推、旋转,让这发随时可能爆炸的炮弹缓缓后退。副营长趴在炮管后部观察,不断提示。当弹丸成功退出炮膛,副营长接住,卸了引信,如释重负。就这么个事,技师立了功,但人人服气,人家可是冒了生命危险干这活的。
图注:金鸡山共有镇南、镇中、镇北3座炮台,分别设一门120毫米口径克虏伯要塞炮。卡膛的为镇南炮,此图上了红漆的炮来自镇中炮台,被军博拖到北京收藏。我认为,军博在3门炮中选择镇中炮而不是镇南的卡膛炮,实在是重大失误,两者的收藏价值天壤之别。
图注:这门卡膛炮安装于旋转跑台,底座铺设钢轨,可180度调整射击角度,炮台倚山而建,以青石砌就,一侧建有营房、弹药库等。炮台工坚料实,建造得法,战守有资——广西提督苏元春在广西边防工程建设上下的苦功是公认的。
(二)
卡弹既然到今天都难以避免,所以100多年前金鸡山这门火炮卡个弹不足为奇。让人奇怪的是,它为什么打第一发就卡住了,毕竟这是李鸿章从德国进口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有声誉的克虏伯要塞炮。
图注:Krupp,被译成“克虏伯”,一战以来战争巨兽的代名词。
“克虏伯”,在火炮发展史上是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名词,在中国的名声同样很大,成为清朝国防的骨干装备,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庚子之役随处可见其身影,民国建立后克虏伯在军阀大战、抗日战争中依然老当益壮。我们现在去长城、去海岸、去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关隘城楼,都能看到克虏伯火炮和石狮子一起,成为历史的见证、风景的组成。
克虏伯为什么能够达到当时火炮技术的巅峰,原因是它超越了巨炮时代的粗放。
在拼口径的时代,大炮发射的是铁球石球,只能杀伤落点附近目标,不太求机动、不大讲成本,更不可能有多少精度。
图注:君士坦丁堡城下,攻城炮兵在做发射准备,这些火炮发射的重型石弹震撼了君士坦丁堡城墙。火炮这样的怪兽登上战争舞台,颠覆了传统的城堡攻防、两军对阵战争样式。
图注:陈列于克林姆林宫墙外的“沙皇大炮”。这种追求口径的巨炮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和困难,而且其巨大后坐会让炮管横冲直撞,再加上炸膛和射偏的几率大,打起仗来对自己和友军的威胁甚至比对敌人更大,也就是沙皇用来吓吓人的。
而空心爆破弹的出现,让炮弹落地后既破坏工事,又能以爆炸冲击波和弹片大范围杀伤人员。火炮有了膛线并实现炮尾装填,则赋予火炮更大的射程、更好的稳定性、更快的装填。德意志的克虏伯家族,正是凭借这些成就了铁与血的传奇。
1850年前后,克虏伯家族的创始人弗里德里希和阿尔弗雷德通宵达旦地试验,制造出了以他们家族名称命名的克虏伯火炮。1867年,他们的产品在巴黎世博会亮相,克虏伯重型攻城炮名声大起,标志着德意志跻身火炮工业强国之列。
尽管克虏伯火炮达到当时的巅峰水平,但那时候的冶金技术决定了炮管的刚度、耐高温耐烧蚀性不可能完美。这导致大炮每发射一枚炮弹,都会让炮膛烧蚀磨损一些。这样的磨损虽然微小,却不能被克虏伯容忍。于是,克虏伯兵工厂想了个办法,将每门炮的所有炮弹都编上号,弹丸的口径从小到大排好,先从最小编号即最小口径的炮弹开始射击,此后每一枚炮弹的口径比前一枚稍大。发射到一定次数后,炮管就得更换。
图注:克虏伯制造的“大伯莎”的炮弹。
问题就出在这里。清军从德国进口火炮,当然一并进口炮弹。克虏伯兵工厂按照炮膛磨损的速度,将炮弹都编了号,必须按顺序打,但是清军在试射时将发射炮弹的顺序弄错了,第一次开火用的是编号最大的一发炮弹也就是口径最大的那发,结果炮弹卡在了炮口。虽然很难找到当时的史料验证这一推断,但这确实是最合理、可能性最大的解释。
坊间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德国与法国勾结,故意卖给清军不合格炮弹而导致卡膛。我认为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因为在其它同型火炮中并无这一问题,而且克虏伯这样讲究声誉且与清廷签订巨额军购订单的大鳄,是不屑于做如此勾当的。
(三)
让人纳闷的是,既然进口了世界最先进的克虏伯火炮,清军的装备保障水平即使不强,也不至于卡膛故障都处理不了,让这门昂贵的进口火炮一卡就卡100多年,成为一堆废铁。
进口和安装克虏伯火炮,是在中法战争后。时任广西提督苏元春为加强对驻越法军的防御,从1886年开始修复镇南关和周边炮台,历时近20年建成大型炮台34座、中型炮台48座、炮垒83座,安装各类大炮119门。这个被称为“南疆小长城”的综合防御体系,被誉为“乌鸦飞不过,老鼠钻不进”,至今仍是我广西边防的阵地依托。
图注:苏元春(1844~1908),广西提督,协助主帅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后,经营广西防务19年,以“身先士卒,勇善冠军”而闻名清军。但他后遭弹劾被流放,客死新疆。
金鸡山炮台,就是“南疆小长城”的龙头,卡膛这门炮,是金鸡山镇南、镇中、镇北3座炮台的镇南炮,如此要害位置上花了3万多两白银的火炮,怎能一卡弹就不管?清军当然会想方设法处理,但处理之难是他们没料到的。
以克虏伯120毫米口径要塞炮460米/秒的设计初速,炮弹出膛的惯性巨大。在出膛瞬间突然被炮口卡住,无疑造成巨大的抱紧力。
我们迄今常用的退弹办法,仍是用退弹器在炮口处罩住炮弹前部,用力往后顶。由于炮弹前部有引信,还不能用蛮力。当时清军炮兵即便数人合力,也很难推动这发紧紧卡死的炮弹。
那么就只好歇口气。时间稍长,问题更严重,冷却后的炮管和弹丸抱得更紧,后来锈蚀到了一起,就完全成了一个钢铁整体。漂洋过海引进的火炮,退货是不可能的,是否退钱难以考证,交涉起来恐怕也怪不了克虏伯兵工厂,这是操作失误嘛。
这门炮虽然没能打出一发弹,但摆在金鸡山炮台上,发挥的威慑作用依然很大。苏元春苦心经营构筑的防线威震南疆,让法军10余年不敢越雷池一步。这门炮即使没有任何故障,也不会有轰击敌人的机会。
(四)
100多年来,这门卡膛炮默默立在金鸡山巅,从来没有打出一发炮弹,却见证了战火硝烟、时代更迭。
1907年12月2日,孙中山、黄兴发动镇南关起义。12月4日,起义军占领炮台后,孙中山亲自开炮(当然不是那门卡膛炮)轰击清军大本营。孙中山写道:“反清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这是孙中山一生唯一一次亲手开炮、唯一一次在前线参战。
1949年11月,我军发起广西战役,白崇禧集团崩溃后逃往越南。12月11日,四野39军115师343团3营7连把红旗插上了镇南关,标志广西全境解放。这一天,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这是战士们在炮台上的留影,与他们合影的古炮,正是那门卡膛炮。
1979年作战,炮台曾经历敌军炮弹的洗礼,但安然无恙。正如炮台墙上那首《炮台铭》,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往事越千年,日照金鸡巅。莫道干戈休,古炮尚呜咽。
图注:友谊关关楼。汉朝设关,名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大南关,从明代开始叫镇南关。1953年改称睦南关,1965年改为友谊关。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