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对越反击战中解放军将士最渴望的一件事:吃一顿热饭菜

军迷圈

关注

文|沈听雪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著名电影,叫《高山下的花环》,很多网友都非常熟悉。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9连参加战斗之前,全连进行会餐,什么饺子、罐头、五粮液、味美思等好东西全都拿出来了。马上就要面临生死未卜的战斗,说不定明天就啥都尝不着了,此时不开怀吃喝何待!用何伟饰演的副连长靳开来的话说:“咱们今天最后品尝品尝这生活的甜蜜味!”(他这真是一语成谶)那个年代五粮液产量很少,供给高级干部,一般人是弄不到的,靳开来能一下搞来两瓶实在是够奢侈。唐国强饰演的赵蒙生拿出了味美思葡萄酒,倒是很正常,这种酒当年比较流行,他是高干子弟,有钱有品味也有门路能搞到。这一顿饭,成为了9连很多人最后的一餐。

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真实历史上,临战之前我军指战员确实是大吃大喝了一顿,尽管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菜肴。下面提供几份当时几个连队越境参战前最后一顿热饭的菜单:

第13军39师115团2连:蔬菜杂烩回锅肉,各种罐头食品,米饭

第13军39师116团6连:罐头红烧肉炒青菜,各种罐头食品,米饭

第50军149师447团2连:猪肉烩大锅菜,各种罐头食品,米饭

还有一份第13军38师114团9连的除夕夜菜单:红烧鱼块、土豆红烧肉、清炒包心菜、竹笋炒肉片、酸辣汤、米饭

一眼看上去,主打菜就是猪肉和罐头了。酒水也有,一般都是附近镇上搞来的散装白酒,装在水壶里,可没有五粮液那种高档货。在那个年代,市场上的副食供应本来就很少,加上几十万大军云集于边境,耗费巨大,想吃点新鲜肉可不容易。通过军队后勤部门和当地党政部门的努力,才供应了一批新鲜猪鱼肉类给参战部队。不足的部分,就要用各部队从原驻地带过来的自己饲养屠宰腌制的猪肉,以及各种罐头食品来补上了。

那一时期的军用罐头,种类主要就是午餐肉、红烧猪肉、酸辣菜等,远不如今日的品种丰富。其中午餐肉罐头在当年是稀罕的美食,平时很多官兵也难得品尝到,因而最受大家喜爱。红烧猪肉罐头足有1公斤重,铁皮包装,营养最足。用它来炒各种青菜和烩菜,或是搞一大锅汤,味道是相当不错的。部队在战区内能做热食的时候,红烧猪肉罐头总是主力菜品,一肉配百菜。不过,开战后部队常连续行军作战,基本上不能生火做饭,只好吃压缩干粮加罐头冷食。这时候再看那一开盖就白花花半下冷油的红烧猪肉罐头,八成参战官兵的第一反应就是没了胃口。想当年苏联红军在战场上常用大块猪油抹在黑面包上吃,越吃越香,咱们中国人可没有战斗民族的铁皮胃,不好消受啊!而且,就算是闭着眼睛把冷油肥肉吃下去,战区内又难寻热水,只好喝点冷水,那就等着跑肚拉稀吧!打穿插的部队则更悲催了,身上的装备太重,轻装时首先扔掉的就是沉甸甸的红烧猪肉罐头,等最后饿了时剩下的只能是压缩干粮就凉水了。从这个角度上说,战斗期间能吃上一顿热食确实是美好的回味,也难怪很多参战老兵多少年后还记得清楚。

当然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因为各部队作战地域不同、战场态势不同、补给条件不同,在后勤保障上往往差距极大。先不说深入敌后打穿插的部队,就说正面进攻的部队,如第13军,沿河口正面进攻,公路、铁路、红河水运交通发达,补给便利。该军37师111团渡河先遣营2月17日偷渡红河后,部队还在滩头要点230高地与越军激战,炊事人员就已利用越军扔下的竹签当柴禾,采用散烟避光方式开始做饭了。并且冒着踩到地雷的危险,到越南人的菜地里搞来白菜和莴笋,做出了猪肉炒白菜、烩粉条、罐头红烧肉烧莴笋、白菜汤等菜肴和热腾腾的米饭。当部队打下越军阵地后,立即就吃到了新鲜热辣的饭菜,斗志更加高昂。

再看攻打禄平方向的第43军127师,以其主力团379团为例,该团战中共有26个伙食单位,在22天的战斗中,除了7个连队在一至两天只吃一餐热食之外,其余单位每日热食两餐以上。其中三餐都有热食达18天以上的有12个单位,14天以上的有8个单位。全团平均每人每天的生活水平:粮食1斤7两、肉类2两6、食油3钱、蔬菜9两。该团2营、3营在540高地一线组织防御时,团后勤还采购了甘蔗14000斤、绿豆800斤、水果罐头3000斤、活鸡150只、白糖1000斤、水果糖400斤送上阵地,有力保障了干部战士的给养需要。

怎么样,人比人得甩,货比货得扔吧。那些多日只能吃凉水就压缩干粮,顶多加些罐头,连口热水都喝不上的部队,要是知道127师和第13军弟兄吃得是这样美滋美味,还不要羡慕死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