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破解GPS设计师无法逾越的难题 让美俄专家也佩服

军迷圈
文|发现ING

2014年6月3日参考消息网报道 俄罗斯航天署新闻局通报称,航天署封锁了11个可能被美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用于军事目的的地面基站。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表示,采取这项措施的原因是华盛顿拒绝在美境内设置俄“格洛纳斯”基站。
基站做为卫星数据传输通道的中继器,是实现卫星全球组网的关键设备,卫星可以通过地面基站实现与其他卫星相互通信。美俄两国因为基站问题相互掐架,凸显出地面基站对于导航卫星全球组网的重要性。
然而,对我国“北斗”而言,要实现2020年全球定位导航,无论时间上还是其他因素,地面基站都是无法实现的。要解决境外卫星的数据传输通道,似乎只能从“星间链路”下手——在卫星之间搭建的通信测量链路,实现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站的链路互通。
北斗导航副总设计师张立新说,星间链路技术就好比让北斗三号“太空兄弟手拉手”,不仅相互间通信和数据传输,还能相互测距,自动“保持队形”,可以减轻地面管理维护压力。

星间链路技术的实现,加速了“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的进程。由于不需要大量的地面基站,“北斗”导航卫星的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均大幅提高。
张立新说,由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地面站较少,地面系统的全球连续完好性监测,和实时告警的时间一般需要“数十秒到几小时”,而卫星上的直接监测预警,仅仅需要几秒钟的时间。
在军事领域,“北斗”作用已经广泛渗透到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可以大幅提升解放军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时也极大压缩了对手的反制手段,是增强解放军战略武器实现远程精确打击的重要保障。至少现在,世界上具备反卫星能力的国家屈指可数。
在民生领域,“北斗”不仅深入我国经济建设的行行业业,在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面前,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即使地面站全部失效,3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也能通过星间链路提供精准定位和授时,地面用户通过手机等终端仍旧能进行定位及导航。
“汶川大地震”期间,重灾区由于地面通信基站基本全部摧毁,受灾群众一度与外界失联,导致无法获得及时救助。“北斗”的报文功能附带有时间、位置信息,在平时看似是鸡肋,没什么用,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它就是获取营救的最后一层保障。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