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神器防弹棉被横空出世 是对历史的极大不负责任

军迷圈
文|防务最前沿
抗战剧又出新梗!对!你没看错!就是抗!战!剧!
曾几何时反应抗战绝苦卓绝的老电影成为了我们父辈无法磨灭的童年记忆,但现在,它几乎是要彻底变成破烂了……咳咳,说多了说多了。
当时的八路军根本没有电视上那么白白胖胖
继手撕鬼子的神功、包子雷之后,又一大神器横空出世——那就是闻者敬仰,见者下跪的神器——防弹棉被!
我们的对手是这个样子,而不是状若白痴
实际上吧,这玩意历史上是存在的——但绝不是被子上浇点水,然后让人披上了就能刀枪不入的神器(废话,这要真能防子弹了,各国还研究防弹衣干嘛?叫几个弹棉花的老师傅就能解决一切),而是通过一层被子一层土的方式叠加数层,然后用水浇透后制作而成的,一般来说,最少也得两床被子,具体情况老电影《小兵张嘎》中有体现。但是这种玩法仅适用于对方使用的是铅芯子弹,而且火力密度不大的情况下(绝不是大半天都没眼的效果),如果遇到敌火猛烈的情况,最起码也得来三四层。
鬼子的火力虽然不如欧美国家,但是远远强过我们
可是吧,来三四层棉被,再来点土,还要用水浇透。这重量可不是一般人能吃的消的,就算使用,也多半是挂在大车上推着走(还有个雅号叫“土坦克”)。因此,电视剧上这种顶一层棉被就敢搞的人,不仅太搞笑,也有点太缺乏常识了。这种“移动式堡垒”曾经是八路军部队对付敌人强大火力的“制胜法宝”,它无数次地掩护着步兵在我方火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把对方的炮楼、碉堡送上了天,与“没良心炮”一起构成了我军攻击行动的“两大法宝”。但是,由于涉及到浪费棉被(那年头被子比较金贵)制作较为费力,加之行动缓慢,在我军炮兵有所发展后,这玩意就不多见了。因此,电视剧上这种顶一层棉被就敢搞的人,不仅太搞笑,也有点太缺乏常识了。
我们的先辈只能通过刻苦的训练去弥补武器的巨大差异
再看现在的所谓“抗战剧”,无论是创作、道具等等都是非常不走心。里面的鬼子所扮演的大都是类似于“灰太狼”、“光头强”一类的蠢角色,造型猥琐、智商低下,各色人等都能捉住他们一顿爆揍,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抗战初期鬼子的战斗素养水平非常高
几乎所有的老八路都会讲:“鬼子可真的不好对付啊”,要知道,参加平型关战役的红军战士,可是经历过长征的钢铁劲旅,有不少人是在无数的战斗中度过自己青春岁月的。可当时双方的交换比却达到了将近1比1的程度。这可是伏击战斗,咱们打得可是他们陆军中最被瞧不起的辎重兵啊(旧帝国陆军有句俗语:“辎重叫兵,蜻蜓是鹰”,可见他们在鬼子陆军里并不受待见)。而我军抗战初期针对鬼子的打法,也基本是集中优势兵力去消灭敌方的小队(排)、分队(班),打一个中队(连),往往需要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互相协作。甚至还有鬼子在追逐的过程中,活活累死了八路军的例子……
战场上鬼子可一点儿也不怂
所以从此来看,十四年的奋起抗战咱们打赢得真的不容易。可某些人却还热衷于拿这些下三滥的方法去抹黑鬼子而凸显我方的英勇。十四年,三千余万亡魂的代价却换不来一部值得怀念的作品,真的很悲哀。
坚定的信仰和坚韧的品格,最终让我们度过了那最黑暗的年代
外国经典电影中,那些勇士们面对强敌甘愿赴死的桥段让很多人感受到了他们作出的牺牲和奉献,反观我们,又有几个人能拍出战争年代“背炸药包才是共产党员特权”的豪迈?毕竟,列宁说过:“忘记了过去,就等于背叛。”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