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解放军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症状之二:为何无视中口径机枪?

军迷圈

关注

文|防务最前沿

在上一篇里,我们讲述了为什么解放军比较偏向于用火箭筒去解决那些步兵难以摧毁的硬目标。可是那些灵活而分散的有生力量该怎么而解决呢?关于这个问题,全世界的步兵都会选择机枪。这是自祖鲁战争时代就形成的一种基本常识(后面的历次战争更是证明了机枪的战术价值,只要子弹管够,对方人再多也一样撂倒)。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目前解放军的小口径班用机枪似乎在很多人的眼里有点不招人待见,甚至有人还放出话说:“这破枪威力这么小,在未来战争中肯定药丸!”。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西方和俄罗斯的经验证明了中口径机枪就是好用?

于是一时间,要求通用机枪,尤其是中口径通用机枪回归的呼声日嚣尘上。似乎学习别人的经验成了唯一选择。一问到细节,说这种话的人马上就蒙圈了——因为有八成这样的人连解放军的基本编制都没有搞明白。实际上,解放军不发展中口径通用机枪,是有原因滴。

解放军用中口径重机枪/通用机枪的历史并不短,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步兵营属机枪连(部分情况下是机炮连)的主要武器之一就是7.92毫米、7.62毫米的重机枪,它们在压制敌方、掩护我方的任务中优异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本来这样下去,他们也应该稳稳当当地服役下去。但是后来,世道变了。

大家看型号可能会发现,解放军自行研制的最后一型中口径通用机枪是67式通用机枪(虽然后来有引进过苏联的ПКМ,也就也是所谓的80式,但80式还是咸鱼了,并没有大规模配发),虽然后来有零零碎碎的改进,但是到了80年代就基本停止了发展。这是为何呢?

因为南边儿打起来了,而中口径机枪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当时我们的对手特别喜欢一种玩法,什么玩法呢?高射机枪打平射!这个玩法对于前线的步兵很是致命的:别说轻型车辆防不住,就连一般的野战工事也受不了,而且弹孔往往有酒盅那么大(这样的场景描写你可以去看看《高山下的花环》中雷凯华牺牲那段),击中身体要害往往救都救不过来,尤其是弹头在洞穿掩蔽物后失稳,很多指战员躲在野战工事后面都被打得血肉模糊……

由于大口径高射机枪射程远,我们的中口径机枪根本够不到,再加上山岳丛林地区本身就遮障物极多,中口径的穿透力有时还跟不上。我们的步兵连被埋伏的高射机枪突然袭击而不得不停下来等待坦克和炮兵的支援的例子比比皆是。

其实当时就有不少人建议大口径机枪伴随步兵连排一起参与进攻,但是,我们当时并没有足够轻便的此类枪械(77式高射机枪重达49.6千克,要是算上弹药,根本不足以跟上步兵的节奏)。因此,边疆自卫反击战后期,我们只能用固定部署的高射机枪与对方“互相问候”。

但是转机往往来的有点儿快——1985年,85式高射机枪设计定型,它的重量为41.5公斤,一个9人的高射机枪班在拆解它以后还能携带着一个基数(1000发)的弹药健步如飞。但是,80多斤的重量和9人的编制似乎也不大适合编入前沿攻击队参加快速突击啊……

但这个问题没多久也被解决了:当时我们听到了传言,说头号假想敌(你明白的)正在鼓捣一款全重25KG的重机枪。

25KG!25KG!25KG!这个重量让咱们的设计师大吃了一惊!果然是和强国有差距啊!于是大口径重机枪的减重设计提上了议事日程,可是后来枪械设计师们纷纷表示尽力了:依照我们的的水平,这玩意只能减到26公斤啊(我们真的尽力了)。于是,89式重机枪就这么出现了(真是个美丽的错误)

但是步兵看见这玩意却喜出望外:26KG?这玩意三个人就能操作?什么?新兵30-40秒就能把这玩意拆了再架起来?于是,基层部队与领导机关罕见地达成了一致:买!买!买!

在正常编制下,一个摩托化步兵营属机枪连编有四挺这玩意。通常都是配给前沿攻击队,乍一看这数量并不多。可再加上可以配属给侧翼攻击队和纵深攻击队的六挺85式高射机枪,这火力已经足够吊打任何一种配属给步兵班排的中口径通用机枪了。

那些吹捧中口径通用机枪的家伙,你们还是想想,遇到这种大家伙的时候该怎么办吧,毕竟那12.7毫米的口径、20多公斤的体格可不是光有分量的(如果再考虑下但要供给问题的话),这“火力不足恐惧症”,可真不是白来的啊……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