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3D打印又传好消息 为最新隐身轰炸机造特殊面积构件

军迷圈

关注

文|利刃军事

3D打印,作为一种新兴的产品/构件制造技术,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而在这个新兴领域,我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以王华明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早在2012年就突破了“最大长度5米,最大面积5平方米”的大型复杂承力框架的生产技术,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新一代的隐身战机FC-31,于2012年10月末首飞,正好赶上了王华明团队突破之际。王教授的院士评比资料里称,FC-31在水平尾翼钛合金大型整体尾梁、前起落架等地方都使用了3D打印技术,而上面图中的大型钛合金整体加强框,也正是为FC-31而准备的。

3D打印在大型复杂构件的生产上有着特别的优势,能够大大缩短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并大幅度节省原材料;更重要的是,能够显著的降低重量,而这一优点对于“以克来计较”的战机来说,显得尤为的珍贵。

论文资料显示,3D打印技术可以使翼根区减重30%,机翼油箱储量增大近10%,机体易疲劳的环节降低一半左右,等效刚度提高近1/3,同时工装时间和成本减低一半左右。3D打印的使用,不仅大大加快了FC-31验证机的制造进度,更关键的是,使其空重大大降低了。

美国的F-35战机,以其“机长15.7米,翼展10.7米”的尺寸,空重竟然达到了夸张的13.3吨;而FC-31的01号验证机,以“机长16.8米,翼展11.5米”的尺寸,其空重只有约11.5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F-35在研制时一直受到“超重”的困扰,作为一款单发机,其超重幅度竟然达到了0.64吨,这无疑会显著影响其空战机动性能;而实际上,F-35的空战推比比F-16还要低。而FC-31受益于3D打印技术,其空重跟设计数据竟然基本吻合,似乎还创造了国内的一个记录。优异的空重控制,显然能够使FC-31在发动机推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而一旦换装新中推,其机动性将给人带来惊喜。

时间已经过去了5年,科技在进步,我国的3D打印技术又传来好消息。近日,科技日报报道,王教授团队又取得了新突破,成功制造出了“最大长度7米,最大面积12㎡”的钛合金整体关键承力构件。要知道,即使是前面运-20上所使用的3D打印构件也才10.9㎡,这个12㎡的又是给谁用的呢?莫非是即将出现的新一代的隐形轰炸机?

不管到底是哪个,我国在3D打印技术上的迅猛发展,无疑将继续显著提高FC-31战机,以及其他各型飞机的性能。而晨曦更为期待的,除了轰-20外,还是3D打印技术在歼-20空军型、歼-20舰载型上的大规模使用,这显然将使它们本来已经很强的战斗力更加的强悍。

作者:利刃/晨曦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