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驱逐舰?仅是中国海军三大战略发展目标中小项目

候知健
文|候知健

解放军报在28日发表文章,证实中国新型万吨级驱逐舰下水,同时在微博上放出多张照片。
055大型驱逐舰的问世,一方面是国内在科研和工业水平上不断进步提升形成了扎实有力的基础;而另一方面,它则是服从于中国海军新时代战略发展牵引的产物。

中国海军转型,实际上核心的问题就只有三个,突破封锁走向远海,强化水下核反击力量,持续存在控制近海。而且这三个问题所需要的装备发展路线其实是一致的;新航母、新舰载机、新护卫舰、新战略核潜艇等诸多项目,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进行研发。

中国从80年代末以后,无论是国家统一的最大军事需求,还是外来的军事威胁力量,都源于东面和南面的沿海方向。由美国作为主导,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相关、附近岛屿形成的岛链体系;不仅在战时是封锁中国海上军事、运输力量的绞索,同时也是发起对中国军事进攻的支撑阵地。
如果不能有效抵御来自岛链方面的军事威胁——特别是对方空中突击力量的打击,从最基本的需求来说,中国对于国家统一的所有军事战略行动都将失去实际可行性。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台海局势演变,就是对这一点毫无保留的证明。
现代战术飞机依靠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可以在数百公里之外就对地面目标、特别是固定目标发起攻击。而一旦部队的集结区域、装备和后勤物资中转枢纽等关键目标被击中火力打击,则后果是不难想象的。

图:只有歼20上舰,中国航母才具备对抗美国搭载F35的航母/两栖攻击舰的能力

图:辽宁号
抵御这种威胁的唯一可行之道,就是将战斗机的制空范围大幅度往外推;使对方的战机和军舰,根本无法进入武器的有效发射范围之内。而这是陆基部署的战斗机所根本做不到的,必须依赖航母才能实现。
而从更高级、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说,中国要拓展全球影响力,海军必须要走出去,要能对一些与中国政治经济利益紧密相关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形成实实在在的威慑和控制能力。

图:052D驱逐舰的作战性能依然局限较大
而基于多方面的理由——包括建立起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弥补战机和预警机的不足(比如战斗机探测范围限制大,预警机探测精度低);分担作战职能,尽可能强化航母的最大优势——制空和对地攻击等等,中国都需要一种具备强力防空反导能力、能够具备与航母同级别航行能力的驱逐舰。
055就是这种需求下的产物。万吨级的大排水量使得它能装载特别大尺寸的多波段先进相控阵雷达和大数量的防空反导武器——要知道这些雷达的功耗极大,光是长时间高功率运行所要烧掉的燃油,就不是中小型舰艇能承担的起的。

图:P8反潜机
而抵御对方空中威胁,突破岛链封锁,同时也是中国强化水下核反击能力的前提。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潜艇在浅海区域面对空中反潜力量的围剿和搜索,生存能力是非常差的——跑不掉,易于被发现。

图:中国战略核潜艇
无论是为了强化潜艇本身的生存能力,还是绕开美国战略反导体系的重点针对方向,中国的战略核潜艇,都需要获得自由突破岛链、进入太平洋活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只能由航母作战群的掩护来提供。
同时国内在核潜艇的研发上积累相当薄弱——特别是80年代以后经历过十几年的发展断代空白时期,连研发队伍都散掉了,现有的核潜艇性能和数量都不足以满足国内的战略需求,这将是未来中国海军军舰的最大短板。
而在近海的持续控制上,056的高速生产装备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
国内海军历史上,对于近海的控制能力并不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始终保持有军舰存在于主权争议海域,这使得中国的领海一直被一些军事力量远弱于中国的邻国不断侵占蚕食。

图:037-II导弹艇基本上可以说是小艇装大炮的极致
这一方面是当时国内真正意义上有作战能力的军舰数量不多,另一方面国内军舰吨位也做不大;这使得国内既没有足够数量的军舰能够随时派付争议海域,即使是去了,由于燃油淡水食物装载量少、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军舰也呆不久就必须要返航。

图:056护卫舰看起来武器配备就很清爽
056的特点是不搞小船装大炮,火力保持在基本够用的水平,吨位大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维护性好;这样能够大大减轻舰员的工作负担,获得很好的舰上生活条件——这使得军舰获得了长时间出海航行的良好基础。
从目前来看,三个战略问题中,近海控制已经不是问题。而打破岛链封锁能力、强化水下核反击能力则仍未完成,055的下水服役完成了其中一个相当关键的部分;未来更关键的节点,就看何时五代机能上舰服役,新的国产航母和核潜艇何时下水了。
如果想第一时间获取深度军事分析文章、向作者提问互动、关注作者又在国内的专著文献中挖掘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信息,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候知健”。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