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之枭雄!曹操被骂了那么多年,原来是这个人的“锅”
文|迷彩虎说历史
“白脸的曹操”这句歌词,估计很多小伙伴都听过。在京剧舞台上,曹操属于白脸,而白脸为贬义,指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反面人物。耳需目染下,在很多人心中,曹操成了反面人物的代名词。可实际上,在宋朝以前,曹操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之所以后来如此不堪,全都是一个人的功劳。
曹操的本领十分出众,他一统北方,大力推行屯田制,让魏国的粮食产量超过蜀国10倍;打破了东汉末期官员必须出自豪门士族的陋习,唯才是举,不信天命,不拘一格降人才,提拔了张辽、徐晃等人,整顿了任人唯亲的风气;改革东汉后期恶政,发展生产,推行法治,让满目疮痍的社会恢复稳定,得到发展……这些努力,为后期西晋一统天下积累了资本。
因此,在《三国志》中,曹操被认为是一个杰出的领袖,形象很正面;隋朝时,民间有个名叫《谯水击蛟》的木偶戏,讲的就是曹操在10岁那年,在潭中游泳,突然遇到了鳄鱼。鳄鱼张牙舞爪冲过来时,曹操毫无畏惧,沉着应对,无处下嘴的鳄鱼最后逃掉了。众人知道后,无不赞叹其惊人胆略;到了唐朝,李世民将曹操比作霍光,评价也比较中肯。
可到了宋朝,情况却截然不同了。根据苏轼《东坡志林》里的记载,老百姓听说书人讲三国故事时,到了曹操打败仗的情节,就会高兴哼起歌儿来;南宋的时候,由于一直处于北面金国强大的武力威胁下,南宋朝廷可能是对蜀国感同身受,就迁怒曹操,不顾曹操是汉人的事实,怒斥“当今女真、蒙古胡虏也”。
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转变?专家认为,北宋时程颐创立了理学,最讲“忠孝”二字。由此,曹操的形象就急转直下。到了南宋时,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朱熹直接斥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大骂曹操谋权篡国。
到了元朝,在杂居中曹操就成了反面形象,目的可能是借此暗示汉人不应反抗蒙古皇权;罗贯中写出《三国演义》后,那句杜撰的“宁可我负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负我”,更是把曹操钉在了“耻辱柱”上,成了妥妥负面形象。
曹操虽然有些行为不怎么好,比如生活作风问题比较大,杀害了很多文臣武将,批评他也无可厚非。但评价一个人物时,不能只盯着他的过错不放,而是要全面看待,就如同前面提到过的,曹操还是完成了很多壮举的。
好在,近现代后,曹操同志慢慢“翻了身”,很多人都对他进行了客观评价。比如伟人曾说曹操不仅才华过人,创作了很多流传千古的名作,还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鲁迅也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微奇)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