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装甲车辆的防护革命:新型装甲层出不穷,坦克汽车都能用

军迷圈官微
文|冯善智观察
机动、火力、防御是装甲车辆必备却有充满矛盾的3要素,加强任意一方的代价就是无意中削弱另外两项。表现比较鲜明的就是装甲车,在特别强调高机动性的同时,装甲车的防御和火力都选择性的弱化了。
可在单兵作战火力越来越强的今天,普通的装甲车已经无法在步兵面前全身而退了,于是装甲车的新防御概念便脱颖而出。

一、德国的“美洲狮”
德国的“美洲狮”算是欧美系装甲车中的极端,由于德国人以本土防御为主要目标,所以他们使用的坦克和步兵装甲车通常无需考虑空运的问题。这意味着德国人可以在陆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肆意增加重量。
“美洲狮”的装甲都是弧形大倾斜平面,焊接缝隙小,密闭性和结构性强,车重也进行了降低。其基本型有29.4吨,战斗型则达到了43吨,后者几乎等同于T72坦克的重量。
10多吨的重量差大部分都用在了装甲防护上,可以想见其出色的防护能力。
“美洲狮”的出现意义非凡,因为在豹2称雄世界坦克榜几十年后,新一代的坦克究竟是什么路数大家都浮想联翩。而“美洲狮”虽然只是步兵战车,却告诉人们德国新的考量点在于装甲防护能力。

就算体积缩小,新坦克的战斗重量也会在60吨以上,而且应该会通过加装模块化附加装甲的方式,来满足演习和战斗的不同要求。
二、美国的FCS计划
美国与德国的着眼点则完全不同,因为要满足自己全球部署的要求,所以装甲车尤其是可以装载士兵的装甲车,首先要考虑的是运输性和机动性。
早在2006年,就有消息传出美国陆军计划用1200亿美元打造“未来战斗系统”(以下简称FCS计划)。在FCS计划中,能够搭载8名步兵的装甲载具重量不能超过21吨,这个规格不到M1坦克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车辆虽然满足了空运要求,但防护表现一般。
加上美军对FCS装备的生存力与战斗性能要求仍然极高,俨然形成了一大挑战,因此克服防御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也是空前的。

美军的办法是采用整体式防御来弥补装甲防护强度不够的缺口,这样还能减轻重量。不过当遭遇敌军攻击时会暴露防御上的脆弱性,所以这是妥协而不是最佳选择。
不过英国的BAE公司提供了不一样的选择,比如电磁装甲。
电磁装甲是一种箱状的附加装甲,由装甲车负责供电。当来袭炮弹外部穿透外层装甲时,箱内就会启动高压电流,使炮弹弹头的喷焰因为被电解而无法穿透车体装甲。
这种防御概念依靠的是高强度电流,而不是装甲板的厚度,因此重量可以进行任何范围的设计,只需要保证战车有稳定的供电系统就OK了。
这种装甲一旦大规模使用,那么未来的轻装甲目标将具备重型坦克般的防御能力。而且该型装甲在进行防御时,不会因为产生过多破片而伤及战车附近的士兵。

当然,“电磁”防御也有自己的弱点。它以电解炮弹火焰来进行防御。如果来袭的炮弹是电磁炮发射的那种以动能为主的炮弹,那“电磁装甲”将起不到任何作用。
美国公司也有自己的新型装甲设计,比如SA自抑型智能反应装甲。这种反应装甲主体是由钝性炸药构成,配以感测器和电脑芯片,能够对来袭的弹头进行位置和速度的计算,进而得出反应装甲的最佳启动时间。
三、装甲革命
美国的SA自抑型反应装甲和俄罗斯的Arana主动装甲的工作原理类似,都是利用向外抛射高质量钝性炸药来撞击来袭弹头。但是这种反应装甲系统过重和拦截精度不高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除此之外,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设计是无爆炸性反应装甲。装甲是由轻量化、高熔点的材质组成,可以抵挡常规弹头的喷焰,对RPG这种火箭弹非常有效。
由于重量轻、全覆盖的特性被各国所接受,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和上文提到的“电磁装甲”一样,无法抵御电磁炮发射的动能弹头。
不过目前电磁炮的出场费太过高昂,攻击陆上装甲目标会非常不划算,主要“服务客户”还是导弹或军舰,因此趁着“被无视期”,这类装甲还是非常有市场的。
“装甲革命”不是简单的装甲技术的革命,而是防御概念的革命。随着防御技术的发展,除了步战车拥有一流的防御能力外,悍马这种军用汽车也开始尝试装甲防护。

盖瑞海思(音译,全称O’Gara-Hess&Eisenhardt)公司为悍马战车提供了M1114强化装甲,这家给小布什的凯迪拉克座驾研发防弹系统的公司,为悍马提供了可以抵御步枪、机枪子弹的防护能力。
当然重量也很客观,一辆3.5吨重的战地悍马加装了M1114强化装甲后重量飙升到了5.5吨。这样一辆重物压身的“马”势必会大幅削弱机动性,到时是否能被美军所喜可就不知道了。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