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枚橡树棍,苏俄钢铁洪流的最大梦魇!这导弹为何如此成功?

军迷圈官微
文|科罗廖夫
从二战后期开始,各交战国制造的坦克装甲厚度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即使是二战时期最无往不利的反坦克炮,也难免会越来越陷入颓势。所以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美国陆军偏向于使用高爆破甲弹(即HEAT)以及聚能装药弹头,虽然的确提升了对敌方坦克的穿深效果,不过在远距离的射击使得瞄准很难实现,所以美国陆军提出通过“炮射导弹”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橡树棍”应运而生。

所谓“橡树棍”,即福特MGM-51导弹,是一款由福特航空子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研制生产的反坦克导弹,作为装甲坦克的短程和中程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橡树棍”是为了西德和美国联合开发的MBT-70主战坦克计划所开发的,但是随着MBT-70的取消,MGM-51“橡树棍”就成为了M551“谢里登”的专属武器。

抛开从今天的评估方式,按照当时的设计思路而言,MGM-51“橡树棍”绝对是一款十分先进的反坦克导弹系统,导弹采用目视瞄准、红外自动跟踪、无线电指令制导。红外指令制导系统由红外信号发生器、信号数据转换器、调制器、射手瞄准具/红外跟踪器、测试面板、电源、炮塔速率传感器组成。弹体类似一根长长的管子,并在尾部装有折叠式翼,通过小型炸药的推动,“橡树棍”从炮膛中推进而出,并同时启动弹载发动机,借助红外敏感器和无线电链路(类似于电视制导),对敌方坦克发起袭击。一般来说,“橡树棍”反坦克导弹能够做到百发百中,几乎没有失手的可能。“橡树棍”的平均穿深在393.7毫米左右,对付同时期的苏式坦克,基本够用。

先进的技术背后,一定是一个又一个无法解决的毛病和缺陷,由于福特低估了导弹的技术复杂程度,所以无论是小型助推炸药、发动机还是红外敏感器,以及无线电链路都存在着很多致命弱点,甚至在1991年MGM-51“橡树棍”退役之时,一些毛病都没能得到解决,这也成为了这款反坦克导弹系统的遗憾。

考虑到“橡树棍”弹体较大,北约的105mm亦或者是120mm口径主炮均无法对其完成发射,所以M551“谢里登”空降式轻型坦克是它最好的伙伴,这种坦克安装的是一门152mm M81E1(E9)线膛炮,或者称之为“152杀虫剂”。由于M551仅15.2吨,所以较小的车体也只能携带少量的“橡树棍”,对于“谢里登”而言最好的弹药搭配是20枚M409 HEAT弹和9枚“橡树棍”,在保障穿甲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反敌方轻装甲和步兵的能力,这也是一款空降坦克需要拥有的。

另外,针对美国乃至同盟国拥有的大量M60“巴顿”坦克,美军同样以M60底盘为基础,开发了所谓的M60A2“星舰”坦克,这款坦克一门短粗的152mm口径低膛压线膛炮就是为发射“橡树棍”而存在的。但M60A2事实上是一个拖了很久的方案,直到1971年,当“橡树棍”反坦克导弹系统的主要问题得到解决之时美军才下达交付订单。1974年,配备了“橡树棍”的M60A2正式投入使用,但受到可靠性问题的影响所妨碍,并于1980年被逐步淘汰。

1975年,美军开始研制改良型“橡树棍”导弹,用激光导引头与激光发射器取代原来的红外制导系统。为了应对“橡树棍”,苏联联邦仪器设计局也开发了一款类似的,采用激光驾束制导,由125毫米主炮发射的9M119“斯维里”反坦克导弹。由于这款炮射导弹可以直接从T-72和T-80主战坦克的炮管内发射,所以武器实用性较之“橡树棍”要高得多。

MGM-51“橡树棍”反坦克导弹一共生产了98194枚,但是有趣的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实战中被射出,绝大多数都在80年代被逐步淘汰,并最终于1996年退役。接替“橡树棍”位子的是更加先进的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